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去年開始,北京通州副中心城市設計可以說是一次規劃行業的高考,考試成績對通州副中心的建設和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近日舉辦的第五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上,清華同衡設計規劃研究院院長袁昕以高考作比,道出城市設計之于北京、上海等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城市建設畫好藍圖以后,如何讓“圖紙”變為現實,體現了從規劃到建設、管理全過程的空間管控的思路。而且依照藍圖“干到底”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智能、反饋、迭代的宏觀決策的過程,這就要求在規劃轉型視角下,對城市管控信息化進一步認識。
歷史發展欠下城市設計債
“長期以來,城市建設重規劃、輕設計,法定規劃包攬了一切;對編制過于重視,對實施又相對比較輕視,結果導致很多城市設計是‘圖上畫畫、墻上掛掛’;雖然注重實踐工作,但是對實證和反思嚴重不足,導致規劃學科和實踐水平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低位徘徊’……”對于傳統城市設計存在的問題,清華同衡設計規劃研究院詳細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剛總結出“九重九輕”以提醒整個設計行業,即重規劃,輕設計;重編制,輕實施;重實踐,輕實證;重表達,輕研究;重開發,輕保護;重模仿,輕原創;重自我,輕協調;重設計,輕工程;重執行,輕質疑。
徐剛的總結并不是“危言聳聽”,從1980年周干峙先生提出發展綜合性的城市設計開始,中國進入了“狂飆突進”式的城市建設大潮。30年的城市建設既有成功典型,也有失敗案例。
而且今天傳統城市規劃的局限性凸顯:土地利用率低、城市居民生活不便捷、功能區劃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等,其中的原因復雜而多變。
袁昕向科技日報日記者表示,前30年的快速發展,給設計者留下的空間已經很有限,接下來城市設計者要面對的任務,更多是在城市空間的存量以及空間品質方面提升。
科技欠缺阻礙新型城市規劃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超過了50%,這就要求城市傳統的單一增長模式要向多元復合式增長轉變。這也要求城市規劃跟上轉變的節奏,但科技欠缺不到位卻拖了城市規劃的后腿。
“放眼國內現有的設計方案整合平臺,核心業務多在于提升管理平臺空間和實現辦公自動化以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還無法做到對數據的統籌統合,也挖掘不到數據自身的價值。”調研中,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詳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惲爽發現,目前信息化解決的問題更多集中在規劃體系內部,而規劃、建設、管理之間的相互銜接即規、建、管全鏈條的勾連依舊較弱地存在,沒有得到信息化的“強化”。
與此同時,城市規劃的決策還缺乏一個智能輔助。城市規劃提出的相關要求需要與城市管控的底層數據勾連,但由于缺乏數據分析,只能依靠個人或者個別行業的單一判斷。“建立一套從底層城市管理數據到頂層發展價值關聯的系統,才能建立宏觀決策時智能輔助的邏輯基礎。”惲爽透露,因為缺少這種聯系,所以現在很多系統是單一的、線性的,當宏觀的價值目標一變動,底層的設計立刻就沒有了基礎支撐。
空間信息平臺助力藍圖落地
設計藍圖體現兩個方面,一張藍圖要做得好,一定要體現多目標與多元價值的融合;一張藍圖要想干得好,一定要有超越傳統的執行“落地”的手段。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中心四所主任工程師鮑茜認為,針對現行規劃“多級多類”“多規并行”帶來的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協調等突出問題,應當以規劃管理空間信息平臺為主要抓手,將傳統二維管控內容轉化為更加直觀的三維分析,通過信息平臺搭建,建設一套統一銜接、相互協調的規劃編制及實施管理體系,提升規劃編制及管理的科學性。
惲爽也表示,搭建精細化空間管控體系,需要高端信息化的管控平臺。先將地下空間、建筑設計、場地設計單獨管控,再將街道空間和開放空間納入管控,還可對城市的高度、密度以及城市的色彩進行研究管控,以此構建跟城市目標相關的指標,使信息化平臺成為新型城市設計復合性的空間管控手段。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