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導讀
2017清華同衡學術周6月5日開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老師作了題為“城鎮化的大勢和我們的機遇”的報告,通過介紹城鎮化的七大變化,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框架,對當前規劃行業面臨的機遇作了闡釋。
同衡學術周每年一次,這是第五個年頭了。今天我想來談點城鎮化的大趨勢問題。
最近國家發生了一系列大事,談世紀工程、千年之城的概念。這里邊涉及到什么是大勢?什么是時勢?什么是政策?什么是制度?各自會起到什么作用?對于新型城鎮化,大家有五花八門的解讀,有哪些東西會發生重大的變化?有哪些東西會變成永恒的課題?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從業者,我們都應該有清醒的思考。
1.過程:城鎮化的七大變化
首先,城鎮化是永遠進行當中的過程。過程是什么?過程即變化。顯然全球的城市化過程不是中國最早開始的,特別是現在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從全球的視角去看城市化問題,有七個方面的重大變化一直在發生。我們老談中國特色,其實中國的發展歷程,從我們的建國過程到現在一系列執政理念的變革,從來沒有脫離過國際大勢。
1)經濟變化
威尼斯稱霸世界的時代,其實是資本主義最早的形式——完全競爭的資本主義;到了福特主義時代,進入到了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時代;隨后又進入到所謂發達的資本主義時代,一直走到今天的全球化。對這個進程,國際上目前把它歸納成兩次現代化的進程。
第一次現代化的進程,關注的事物是發生在身邊的,是以某個聚居點、某個城市為核心的區域化事物,最典型的概括就是中心地理論。那個時代講“關起門來算賬”,算完賬以后還要跟左鄰右舍、街坊鄰居比比看誰牛,這就是所謂城市競爭的來源。當然在這個時代也形成了最雛形化的國家地理體系。但是這個時代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后期就大體上過去了,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關注全球事物的時代。
第二次的現代化進程的核心詞匯就不再是封閉、競爭等等,創新、協同、綠色以及在全球尺度上來考慮競爭力問題,變成了近五年來全球興起的第二次現代化進程討論的一些核心詞匯。了解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知道,中國目前講的五大發展理念跟這一現代化進程具有相當大的關聯度,并且這個進程中,中國有機會從追隨者,變成了引領者。
2)人口變化
人最核心的是繁衍和遷移。從全球的統計來看,人的繁衍和遷移有一個基本定律,就是——出生率和遷移率取決于人們對經濟機會的感知和希望。
幾乎所有國家,在從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進程當中,都經歷過二元化的結構,二元化結構并不是中國問題的特殊性;但是中國比較糟糕的是,在很長一段進程中,把二元化結構通過體制固化了。我們這些年談“人的城市化”,最大的一個突破,或者叫進展,其實是對二元結構體制化障礙的一系列破除,就是有了政策性通道。
那么進展是否一切皆如我們所愿?恐怕還要回到“人為什么要進城”的基本定律上去。我們應當認識到,城市自身的條件會影響其人口的特征,城市所能提供的、人可以感知到的機會和期望,會決定他流向何方。這個問題顯然不是通過自上而下設立一個界限、設立一個結構性指標就能解決的,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我們的人民是用腳來投票的”。當年,人民曾經在中國和其他周邊的發達地區、發達國家之間有投票性的選擇;如今,在城市化進程的內化過程中,中國人是居于鄉村、工作于小城鎮,還是大量涌入大都會地區,這同樣是一種用腳投票的選擇,是任何政策、方針難以把控、難以完全主導的。
3)政治變化
這三四十年,圍繞著城市治理、投融資關系、城市的主導角色等,我們產生了各種困惑。回看全球化進程,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時期都發生過,但為什么中國看著像個萬花筒?我們常說自己用三十年走了人家一百年的道路,這是成績沒錯;但也要想明白一件事,人家用一百年來化解的矛盾,我們是躲不過去的,所有的矛盾同樣會出現。
在完全競爭時代、各自為戰的時代,城市不是一個有效治理主體的時代,缺公共投資、缺市政工程的問題,基本上在歐洲第一批城市化的城市里普遍存在,這個矛盾中國現在還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普遍采取的辦法是將政府法人化,讓政府擁有獨立的信用體系,并以政府信譽向市場去投融資、去擔保;并采用類似于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手段,去實現市政工程公共投資欠債的補償。這個在世界城市史上被稱之為一個特定的時期,叫“市政社會主義”或者叫“機器政治時期”。這個時期,除了政治精英、企業精英,大量掌握專門技能的精英、專家開始介入城市治理,隨之而來的是經營城市的時代以及政治上更寬松的改革時代,這跟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死與生》描述的時代大體同期,就是自上而下解決不了的問題,試圖通過自下而上的逐步滲透來緩和和化解。
當然,到了發達的資本主義時期,城市作為一種增長機器,作為一個主要服務的提供者,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既然是服務的提供者,干的是供給側的活兒,你就要知道這些服務的需求者是誰。這種思考促成了除精英、專家之外更廣泛的、全球性的公共參與的起步,并且變成了城市治理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全球化時期,又有新變化。因為主導全球化的經濟力量來自于跨國公司和跨國集團,它們變成了一個超越傳統意義上民族主權國家的經濟怪物。在這種城市治理中,企業型政府在相當程度上有所暴漲。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以及資本市場跟政府權力的結合,各種五花八門的公司聯營(權力和金錢的結合)開始探討,在推動全球化下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包括剛才何艷玲教授講的這種來自于社會學層面的治理和對風險的擔心,都與此密切相關。
4)文化變化
文化的變化主要指的是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很多人,特別是很多內行人,往往是從建筑風格來判斷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這其實是非常膚淺的看法。在文化和價值觀念巨大變革的全球化背景下,應當看哲學家寫的后現代主義,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寫的后現代主義,可能更有價值。
同樣,中國提“要記得住鄉愁”,這也是全球化進程中普遍出現的現象,就是重回歷史,用歷史的語言去表達城市。這其實是在全球化當中,對過去以民族國家為核心體系的國家主權可能受損、可能部分喪失的一種擔心。所有的跨國經濟聯盟、跨國經濟體,都是通過一定的國家主權的讓渡來實現跨國的聯盟,這在文化層面上引發的并非世界大同,而恰恰是重回歷史、重回民族本源。這些逐漸形成一種從建筑級別一直到城市級別的表達語言和表達意愿。
當然,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地域層面、城市層面,還是社區層面,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行為的變化、人的生活模式的變化,五花八門的亞文化群體開始形成。大家普遍要問一句面向未來的話——除了傳統文化之外,新文化會形成嗎?這個問題現在很難有滿意的回答,但我確信這個方向才是有未來的。我們不可能把兩千年前的所謂國學經典翻出來,來控制中國未來一兩百年,甚至是若干個世紀。文化的根本是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一個大文明體系最終的重構和變革。
5)技術變化
所有理工科背景的人都很清楚的知道,從蒸汽時代、電氣化時代到信息時代,技術體系塑造并決定了國家經濟的基本特征;同時它跟城市化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技術體系同樣塑造和決定了城市化和城市生活的步伐和特征。
回顧整個的七大變化進程,你會發現,技術體系會成為一系列變化的必要條件,例如文化中自媒體的出現,離開技術進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并不僅僅是科技自身作為一個技術系統的進步和發展,它引發的社會變革、經濟變革、文化變革等等都會逐漸顯現出其作用和效益。
6)環境變化
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地球上有了人以后,特別是地球已經近乎超載以后,一直是非常典型的生與死的問題。霍金開始操心在宇宙層面人的生與死,人類是不是哪天會被外星人消滅,這其實還是對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擔心。
人與自然從來都是相互作用、互為前提的,從無極限的增長到增長的極限,到可持續的發展,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本地化、區域化乃至全球化的環境問題。全球在談論城市化變化的時候,其他的變化往往都是功過各半或者功大于過,只有談環境變化的時候,用的最多的詞就是“問題”(get a problem,fall in trouble)。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坦率地講,雖然全球的環境保護主義運動、綠色城市運動轟轟烈烈地發展到今天,但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夠完全調試好這兩者關系的萬用妙藥。所以這種變化往往是城市化進程當中最容易被當成問題看待的變化,也是最容易引起公眾輿論焦點關注的變化。
7)社會變化
我們熟知的詞匯有分化、分層、分異、隔離。城市化的進程在這個領域中體現的是對社會地位的再定義過程,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階層,涉及到每一個人成長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
從全球城市化的進程來看,所有的城市工作者一直在復雜的博弈中,很艱難地維持一種非常脆弱的公平;同時在所謂的程序正義下,維持著這個領域非常有限的公正。人人平等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價值,是一種理想。在實踐當中,我們離這個夢想的距離可能在一定的時期內不是更近,反而是更遠了。但是這個理想永遠是城市規劃理想主義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也是要不斷為之去努力的部分。
這七大變化是城鄉形態變化的前提。談及城鄉所有的問題來源也好,所有的目標憧憬也好,一定是圍繞著這七個領域的。
2.結果:成就與問題共存
城市化進程一定是有結果的,時段性的結果,以及最終的終極結果。
從全球宏觀的結果來看,城市化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在更大的城市或都會地區中工作和生活,盡管這不是城鎮化的必要條件。并不是說只有進了大城市才是實現了城市化,但是你會看到這是一個全球大數據集中選擇的結果,這叫大勢。
無移民根本不會有城市,但是移民過度也會成為痛點。從全球大數據統計看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凡是擁有更高級別樞紐作用、更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的大都會地區,絕大部分存在著移民過度的問題。當然,對待移民過度的態度和處理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把人趕出去是一種方式,通過有效的城市治理、社會治理來緩解矛盾也同樣是另外一種方式。但是這種聚集其實是難以抗拒的,它的宏觀走向的大勢也是很難逆轉的。
當然,也有一系列的具體結果。一個是全球經歷了一兩百年的城市化進程之后有了個城鎮體系。這種體系是從區域開始,走向國家乃至全球的城鎮體系,它的動態和特征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形態跟前邊的變化是有一定程度因果關系的。第二是土地利用模式,毫無疑問這是大家能切身感受到的變化。樓更高了、住得更密了等等。包括一些結構性的東西,過去沒有公共服務,現在有了。第三是社會生態的變化,就是社會的結構和人口的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四是人工環境和城市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你會看到一點很有意思,無論是成就也好,還是問題也好,我們所有的結果是前邊七大變化的累積進程。城市化的進程始終是一個漸進轉型的過程,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所謂激進的城市革命,能夠一蹴而就,或者像某些人想的那樣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城市化進程當中的問題。同樣,理解眾多變化過程的復雜性以及變化過程的相互關系,比識別出任何一個單一的解釋因子的因果關系變得更加重要,這句話的意思是,城鄉日益凝合成一個更加復雜的巨系統,用簡單的系統論的角度,用“老三論”的視角去看城市越來越變得難以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規劃研究中的永恒課題都與變化當中的大勢研判有關。在這里我要強調一個概念,關注七大變化是根本,預測和干預結果是它的末端,這是做政策應對和做規劃工作的基本前提。
回過頭來看,為什么我們的城市規劃,以空間為核心的城市規劃在走向弱勢?為什么在國家的重大變革當中,這個行業和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張不開嘴,喊不出大的聲音?跟這個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所有的學科建設主體,所有的技能、技巧、手段是圍繞著結果在做工作的。
清華同衡走到今天,就是因為它從創立之初起就強調所有的結果一定是有本源的;這個院之所以有如此龐大的專業化隊伍,有眾多“怪異”的、一般規劃院不會存在的群體,是因為它干預結果的能力來自于對變化本身的分析,這一點會變成這個院永遠的立院之本。
3.應對:規劃即政策響應
規劃從本質上講是政策響應,政策響應是最不可以本末倒置的。下面來談談規劃及政策響應的問題,包括問題響應和情景響應兩個方面。
1)問題響應
問題響應并非掰扯技術細節,而應包括三個更嚴肅、更重要的層面。
響應社會問題。所謂的社會問題,一是要具有社會性,影響面有足夠尺度;二是已經成為公眾的焦點、大眾的痛點。大家都知道城市美化運動,并從技術角度對其有各種解讀和判斷。實際上,城市美化運動是對當時美國公園主義運動在技術層面的應對。當時的美國城市嚴重擁擠、交往空間嚴重不足,首先爆發出來的是一個社會問題,隨后在各階層合力推動下出現了公園主義運動,以及圍繞著公共空間的一系列的立法。城市美化運動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它一方面響應了這樣一種運動,另一方面用功能性的、簡單粗暴的模式去回應社會需求,后來成了一把雙刃劍,出現了不良好的性價比等等。如果沒有公園主義運動的話,根本不會存在所謂的城市美化運動。
應對政治沖突。所有執政者都無法回避這些沖突。不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你死我活的時期,在和平發展的時代,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階層在城市生活,城鄉進程當中無時無刻不會發生五花八門的、事關管理、事關管治、事關政治執政層面的沖突,絕大部分公共政策都是為了化解這部分沖突而存在的。這涉及到一個執政根本的問題,如果在這個方面出了問題,往往是顛覆性的。
區分問題程度。問題的輕重緩急,以及由什么不同的層面去處理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叫問題的尺度。就是本地的問題、區域性的問題、國家級的問題乃至全球性的問題。
2)情景響應
關于未來,究竟怎么去描述它?
首先,如何從一種確定性的預測,走向不確定性普遍存在下的風險決策?這是近二十年來全球城市治理一直在探討的核心性問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我們用規劃手段作出政策響應的時候,幾乎不可能作出一個所謂的確定性前提下的中長期預測。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以及評估它可能出現的風險,提供足夠的技術備案,其實是維系城鄉社會相對穩定、相對韌性、相對堅強發展的基本基礎。
其次,關于未來,宏觀敘事與微觀量化永遠是并行的。我們不可能用一樣的方法來解決從宏觀到微觀的所有問題,兩者應對的判斷、價值取舍是有差異的。社會的進程也決定了,越是宏觀問題它的不確定性是越強的,越是微觀尺度的問題越可以精細化、確定化。這兩者都會構成未來很長時間我們最基本的響應模式。
再次,關于未來還有一個問題,大勢和時勢怎么看?最近討論最多的是世紀工程、千年之城等。在昨天科協組織的一個高層專家會上,有一位專家的發言我非常欣賞,他說,“政策永遠是時段性的。為什么我們社會里有那么多的不確定性,因為我們一直堅持政策治國的方針。一個政策制定三五年之后,時勢發生變化,政策還能不能延續?什么東西比政策更穩定、更可靠?那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法制、制度建設。其實,一個千年之城,除了工程上的考慮之外,更多的是制度化建設問題,而不是怎么去應對,怎么去為眼下的政策背書。”這其實是講得非常精彩的一段話。大歷史觀重大勢,功名利祿重時勢,其實這是長期觀察歷史以后比較容易得出的結論。
4.機遇:變革時期的目標
最后談我們的機遇,恰好可以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相對應。
1)創新
理論創新。中國處在劇烈變革的時期,尤其是在十八大以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中國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實踐,并且全球在同樣的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困惑,我一直堅信,在這一時機下,中國是有理論創新的機會的。但這種機會可能既不是對發達資本主義路徑簡單的依賴,也不是重回老路和現在西方所謂的白左時代;需要在國家管治和市場之間走出另外一條路。也許這條路在幾十年以后會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姑且可以把它稱之為“社會主義新模式”。與這個模式并行的、在我們業內需要開展的一個更專業化的探索,就是“空間生產新方式”。商品房出了問題、地價漲了、房價高了,是不是我們退回到國家大包大攬、國家福利分房就能解決問題?這基本上是一句扯淡的空話。
制度創新。當下,中國制度創新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個制度成本的新洼地。在討論規劃體制改革的時候,我討厭一切繁復的東西,討厭一切疊床架屋的東西,討厭一切技術專家拿來作秀、拿來做技術炫耀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不僅不會降低整體的技術成本,反而會讓我們付出額外的代價。在這個領域里,我們要做到“大道至簡”。在我們的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資源優勢灰飛煙滅后,中國還能做什么?恐怕就是在制度創新上做文章,使得中國真正成為全球制度成本的洼地。
前兩天我在參加討論的時候,大家普遍反映現在教授、科學家們不愿意做科研。為什么?制度成本太高。他花在研究上的時間和花在報銷上的時間基本上是一比一的,甚至于在報銷問題上承擔的風險遠遠比科研工作的風險更大,這叫制度成本。這樣一種制度設計顯然不會讓人安安心心地做事情。如果在這種制度創新上不實現大的突破,我們不會有未來,在城鄉管理上也是如此。
科技創新。很多人關注的是科技本身的進步,而我要問的問題是,科技創新是為了什么?有人用一句特形象的話解釋科技創新——“發明創造是由懶人推動的”。從城市化進程的角度來看,科技創新對城鄉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改變提升了生活質量的性價比,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益實現了對更好生活質量的追求。離開了這一點,在這個領域里的科技創新是否都有價值,這是要打問號的。
文化創新。我們走了文化傳承的道路,也希望能夠對多元有所包容,當然在談主流文化的時候我們也會涉及揚棄的問題,最終的夢想是再造所謂的新文化、新文明。當年毛澤東時代就有這個夢想,要不然就不會有文化大革命。當時他老人家認為舊的文化被摧毀了,新的文化沒有誕生,但是顯然這是一個巨大的全民族試錯的過程,用政治運動的方式重造文化是辦不到的事情,帶來的是對文化更大的摧殘。我們走到今天有沒有更好的建造途徑呢?應該說還沒有。這一定是一個探討積淀的長期過程。
2)協調
協調的第一個層面是子系統的內部協調,自身的產業鏈是不是責權利一體化。小到一個地方政府的管理,大到一個省級的區域治理,再大到一個國家級的事權,是不是責權利一體化了?我們現在很多的問題是因為內部協調沒有做到。
第二個層面是上下協調,有尺度的問題、層級的問題、邏輯鏈的問題。這些在系統論的最新進展中都有所涉及,基本上是處理復雜系統必須建立的三個要素。
第三個層面是跨界協調的問題。一是跨界如何形成匹配的概念,二是如何形成利他的概念。就系統冗余而言,在單系統中冗余永遠是一種浪費;但是在跨界的情況下,冗余是跨系統之間更好的整合更好的互補所必須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國家在新的城市化進程問題上,把對單一城市的關注轉向對城市群的關注,這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講是一個全新的問題。
3)綠色
綠色是一個無需多言的話題,清華同衡這兩年在這個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近有一本書馬上就要出版。綠色是我們這個行業最多人關心,并且從宏觀政策到微觀技術千頭萬緒往前推的事情。
這里我就講一個觀點,這些年的國際趨勢是從唯物的綠色走向人的健康。全球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所謂的綠色建筑標準,所有東西都是圍繞物質來轉的,我用這個標準可以節省多少東西,可以減排多少東西。但是它缺一個核心的指標,人在這里邊待著到底舒服還是不舒服?這個才是未來綠色化最根本的東西。
4)開放
今天在這兒講開放,其實是對這個行業講的。
從國家層面的對外開放看,我們現在已經走過了路徑依賴的進程,開始吆喝全世界一起來玩同一場游戲,叫“融智共創”。
對于一個機構、團體、地域來講,對一個國家來講,其實是學、研、產、政和民這五大關系的重構過程,各自的職責、角度都會發生變化。
說得再小一點,跨界開放,我們在從各執一詞的致用之學,走向提供綜合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沒有開放就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躲進小樓成一統,迷戀于書齋的詩意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
對個人來講,就是自我開放,從自持一詞到學會講人話。
5)共享
共享不僅僅是個境界,可能也是個最終的目標,你可以叫它共產主義,也可以叫它世界大同的夢想。從Let’s share something到we share everything到everybody share everything,這是一個必然的人類進步的過程。離開了這個過程,在只有一個地球的前提下,任何一個地域、一個國家、一個行業試圖孤獨繁榮、孤獨發展,恐怕都是不太可以想象的事情。
結束前,我講兩句話。一個是大俗話,一個人要“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希望同衡的每一個人首先學會見自己,就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第二個學會見天地,你要知道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時刻找準你的跨界對標點。第三,我們從事這個行業最終是公共政策行業,不是小團體的行業,也不是關起門來可以成就的行業,也是要見眾生,見民眾的,你要知道對誰負責。
第二句話,是論語里面的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個知識的創造者、技能的創造者、規則的維護者,既要有宏大的胸懷,也要有堅強的百折不撓的毅力。從來創新的事情和路就沒有好走過,只有這樣你才能在一條不斷探索的漫漫長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快樂!
本內容根據發言速記整理,并經專家審閱
整理人:呂曉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