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6月6日下午,2017“清華同衡學術周”分論壇之“綠色城鎮化發展論壇”正式拉開帷幕,本論壇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體規劃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科研與信息中心聯合主辦。
綠色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和時代潮流,也是當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政策導向。立足國際綠色化前沿視野和先進標準,聚焦中國綠色城鎮化發展建設的核心問題,探討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化標準融入城鎮化發展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是促進城鄉發展建設與自然生態、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各位專家圍繞“綠色發展”的核心命題,立足國際前沿和國內實踐,聚焦中國綠色城鎮化發展建設的戰略思路、技術路徑和規劃應對,就城市雙修、生態城市、新城市議程、中國城鎮化的綠色發展路徑、綠色城鎮化發展的新技術應用等主題,展開廣泛探討。
主持人 王曉東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院黨總支書記/ 副院長
孫安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理事長兼黨委書記
孫安軍理事長以《關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實踐的思考》為題作報告,圍繞為什么要展開城市雙修、城市雙修做什么、各地城市雙修的一些實踐、關于城市雙修的一些思考等內容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
他提出,自然生態比人工景觀更重要,關注民生比關注形象更重要,長效持續比急功近利更重要,城市的多樣性和活力比單調秩序更重要,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比領導認同更重要。
孫安軍理事長認為城市雙修是全面綜合的系統工程,必須強調整體性思維;要堅持問題導向,強調補短板,要與城市文化傳承和文化建構結合,是一項長期工作。城市修補不僅僅是建設工程,更是社會和諧與社區共治工作;不僅僅是物質空間環境的修補,更是城市功能的修補。生態環境修復時,人工干預措施要慎重。
李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李迅副院長以《綠色、智慧、人文--當代城市建設三個主題之內涵討論》為題作報告。他強調要“讓自然來做功”,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盡可能強調被動式建設,主動建設來輔助!他認為綠色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是共生、循環與自然,智慧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是感知、共享與和諧,人文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是宜居、包容與幸福。
張振山 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主任
張振山主任以《新城市議程和綠色城鎮化》為題作報告。他指出,《新城市議程》提出的高質量城鎮化和發展路線圖,包括五個方面:國家城市政策、城市立法、城市投融資、城市規劃設計和地方實施。他強調,綠色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要圍繞城市的自然形態、物理形態和人文形態,引導資源環境保護、運行效率提升和市民觀念改變。
歐陽鵬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新型城鎮化和戰略規劃研究所 副所長
歐陽鵬副所長以《中國城鎮化的綠色化發展路徑》為題作報告。他分享了對中國綠色城鎮化道路的基本認知、對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非綠色化問題研判、推進綠色城鎮化發展的集成化路徑和推進綠色城鎮化發展的考核體系等內容。
歐陽鵬副所長與清華同衡課題組認為推進中國綠色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框架是:以生態低沖擊、資源低消耗、環境低影響為核心理念,實現城鄉空間的綠色化營造、綠色化運行和綠色化管理,促進城鎮化與自然生態資源環境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鄒濤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技術創新中心 副主任
鄒濤副主任以做《綠色發展導向下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新技術應用》為題作報告,分享了清華同衡規劃院的城鄉規劃大數據分析技術、城市空間模擬分析技術、數字化建模技術、信息化管理平臺技術、輔助設計技術和先進營造技術等。
尹 稚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 執行副院長
清華大學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任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副理事長
尹稚教授對本次論壇作了總結,探討了千年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認為生態文明是一次回歸,要學會善用自然,學會與自然共榮。綠色發展肯定是中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的一條康莊大道,也是中國未來新型城鎮化唯一的選擇,但是這條路任重道遠!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