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2017第五屆清華同衡學術周6月5日開幕,諸多中國城市規劃領域大家齊聚一堂。
武振清 攝
中新網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曾鼐)城市如何更健康地發展?人口過多如何管理?理想的城市應該什么樣?2017“第五屆清華同衡學術周”5日開幕,諸多中國城市規劃領域專家齊聚一堂。與會者指出,城市中的人口聚集是無法抗拒的。城市要有個性,也要包容。城市的發展不是為了滿足少數人、而是要讓多數人有更好的生活。
清華同衡學術周自2013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四屆,今年以“健康·城市”為主題,探討城市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如何實現更多、更高的發展目標,建設全面“健康”的中國城市。本屆學術周將舉行巔峰講壇、分論壇、高端對話等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武振清 攝
理想詩意的城市有8個要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說,一個可持續的、詩意的理想城市應該是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創業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低碳環保的生態城市,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城鄉一體的田園城市,聯系便捷的智慧城市,有多元富有個性的文化城市。
具體而言,他提出如下八點:
第一,宜居城市應能最大化確保全體市民的個體創造,分享發展成果。市民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生活幸福,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都能確保大多數的居民便捷、舒服地生活;
第二,理想詩意的城市不僅有未來,還要現實。提供創業至上的城市環境、公司服務,就是要最大化地確保公民自由創業,企業自由發展。這樣的城市應該有非常好的創業環境,新企業層出不窮,居民的創業意識高漲,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大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經濟充滿活力;
第三,從社會方面來看,它應該是一個公平、包容的城市;
第四,不僅環境優美,還要低碳、少污染;
第五,以科技等各方面的創新為動力;
第六,城鄉一體的田園城市是以城市為本的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市,居民在田園般的、優美的環境中享受現代城市所提供的服務設施。
第七,開放互聯的智能城市,它不是封閉的,不是世外桃源,誰有競爭力、誰可持續,決定著誰與全世界聯系得更密切,這樣才能從全世界獲得更多資源、要素、市場、信息。因此智慧城市是支撐全球聯系的重要的手段。
第八,個性多元的文化城市,一個城市首先應該有個性,但又是多元的,能夠包容全世界。理想的城市應該是歷史文化厚重久遠,現代時尚文化枝繁葉茂,外來多樣文化兼容并蓄,當地文化個性鮮明、獨具特色,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
怎么建設可持續的理想城市?倪鵬飛建議,要建設理想、健康的城市,必須要堅守、凸顯這種價值觀,堅持并創造世界的標準,汲取全世界建設方面創新的經驗,把握并順應全球發展的重要趨勢。
城市中人口聚集無法抗拒
城市化是怎么回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尹稚說,從全球宏觀的結果來看,城市化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在更大的城市或地區中工作和生活。
他說,無移民根本不會有城市,但移民過度也會成為痛點。從全球大數據統計看,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凡是擁有更高級別樞紐作用、更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的大都會地區,絕大部分存在著移民過度的問題。
尹稚說,對待移民過度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很不一樣的,把人趕出去是一種方式;通過有效的城市治理、社會治理來緩解矛盾,是另外一種方式。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是無法抗拒的。
在城市化浪潮中,中國有什么新的機遇?尹稚認為,需要在國家管制和市場之間走出另外一條路,重視制度創新,打造一個制度成本的新洼地;發展科技創新,要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益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為目標;文化創新,除了傳承,要能包容多元文化。
綠色、開放、共享也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尹稚說,近年來,國際趨勢是從唯物的綠色走向人的健康,人在城市、建筑里生活、工作,到底舒服還是不舒服,這是未來綠色發展最根本的問題;而共享不僅僅是境界,也是最終目標。
城市是為讓更多人更好生活
中山大學城市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教授何艷玲說,健康不止是身心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一種良性的發展和情感的相互依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城市是一個不斷創造和改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
“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一定不是讓少數人更好地生活,而是要讓多數人乃至所有人更好地生活。”何艷玲表示,一個不能相互支持的城市,是充滿風險的城市。
何艷玲說,土地金融為中國帶來了高速增長,創造了超乎尋常的城市化紅利,但由于土地的稀缺,特別是對城市而言,決定了它不僅具有經濟屬性,更加具有社會屬性。
她說,公共服務本來是政府均等式的向市民所分配的一種資源,但當公共服務跟住宅捆綁在一起時,如學區房,這些教育變相地成為高價的商品。而當土地金融如此盛行的時候,土地被優先用來進行最大利潤的使用,這意味著利潤空間較低的生活、閑暇、交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嚴重擠出,這不是規劃之手,而是借修改規劃之手所達成的。
何艷玲強調,擁有什么樣的城市公共決策過程,是未來建設更健康城市的關鍵,公共決策要呈現大多數城市居住者的主體性和自由性。
她說,面對土地、空間規劃,到底是誰來決定、誰將得到收益?這個收益將用來干什么?這個問題是土地金融經濟故事后面的社會故事。她認為,未來政府的角色將會發生重大的變,政府不僅不應該退出,而且將會更重要。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濤。 武振清 攝
城市安全是社會的必然需求
陳濤則更關注“智慧安全城市”。他是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濤說,城市安全是現代社會的必然需求,在規劃城市的時候,要考慮到城市防災減災,比如有沒有規劃避難場所,這些地方選址是否合理,有沒有在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風險帶上,以及在遭受損失時如何快速自我恢復等。
如何解決城市公共安全問題?陳濤認為,要從風險源頭進行體制化的智慧治理,化被動為主動。隨著智慧城市產業發展,應該加入一個“安全”的注解,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要有防御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具體而言,要關注四個方面:第一,哪里出事,出了什么事;發現、識別、評估風險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第二,現在情況是正常還是異常,風險是否可控,這需要用物聯網監測的技術和手段加以控制和監測。第三,會不會發生災害的連鎖反應;目前對于單一災害的認知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對衍生事件預測預警方面還有所欠缺;第四,發生災害,要避免部門各自為戰、條塊分割的情況。
陳濤認為,要通過管理和技術相結合,打造一個公共安全管理的網絡。利用公共安全、通信技術等實施安全監測和風險防控,把前期認為的風險逐一排查,建立風險識別的方法和模型。當識別風險隱患后,可采取物聯網監測,再對這種風險的體量、未來大小、影響范圍、影響后果進行評估,對風險進行精細化的治理,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