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導讀
5月12日上午,由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2016清華同衡學術周“遺產與城鄉”專場在清華同衡規劃院百人報告廳盛大開幕。
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霍曉衛主持會議并致歡迎辭
主旨報告
郭旃:文化多樣性與價值觀交融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 郭旃
郭旃副會長以新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為切入點,結合時下相關國際討論與案例,對價值認定和表述、重建問題進行了嚴謹的理論思辨。
在總體肯定新版《準則》對于行業的指導意義和中外理念溝通作用的基礎上,對新增的與已被廣泛確認的歷史、科學、藝術三大屬性和價值具有基本平等地位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表示擔憂,認為新價值的引用會同樣支持由于社會群體的價值觀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社會價值,各持己見的強烈對立,甚至可能會給文化遺產帶來新的威脅;而所謂“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基本屬于已成體系的非物質文化和文化多樣性范疇。
在“重建”問題上,新版《準則》對《文物保護法》中現有規定的放寬也缺乏上位法和國際共識的支撐,重建可能會帶來關于真實性與必要性等方面的誤導,理應慎重。另外,對于價值交融、文化多樣性等重大話題值得未來繼續深入探討。報告中郭旃還特別強調了對中國國情,對中國既有的文物保護體系和幾代人的探索、歷程與成就的關注和依托。
張杰:新時期城市遺產保護發展的趨勢與任務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院長 張杰
張杰教授從國家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宏觀背景出發,結合創新驅動、創意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大趨勢,強調了歷史城市老城區在城市發展戰略中的地位。
隨后以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武漢武昌老城區文化復興、作為城市戰略的濟南老城保護規劃、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以及景德鎮瓷業老廠區復興等實際案例,說明了城市遺產保護與利用在當前時期城市產業轉型、功能織補及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重要任務。
安來順: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與反思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安來順
安來順副理事長從“博物館領域的五次歷史嬗變”、“博物館基本功能的外化”、“博物館從殿堂到空間的轉型”三方面進行闡述,認為21世紀博物館應該更加關注經濟、社會文化、非遺等問題。
針對即將到來的主題為“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的2016國際博物館日,介紹了文化景觀中博物館的角色,以及博物館更加積極的社會作用,并以挪威、荷蘭、日本、法國的社區博物館案例為切入點,對博物館與文化的融合、當地居民及社會的參與以及非遺傳承等進行了介紹。
孫冬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分類保護與聚落文化空間的雙贏
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孫冬寧
孫冬寧主任從國際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出發,系統介紹了國際非遺分類中的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傳統手工技能和文化空間,以及國內非遺類型中的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美術、技藝、醫藥和民俗,并強調了傳承與創新對于國家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意義。
閔慶文: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實踐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主席 閔慶文
閔慶文先生首先對農業文化遺產國際和國內的保護工作歷程進行了回顧,對國內農業文化遺產在法規制定、遺產申報等方面的工作進行了肯定;隨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與特點進行了辨析,特別強調了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最后強調政府主導“五位一體”多方參與、動態保護、適應性管理、建立生態與補償機制、旅游發展破解農業邊緣化等重點內容。
趙志中: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建設與旅游發展
中國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趙志中博士
趙志中博士在解析世界地質公園概念的基礎上,介紹了中國地質公園的特征和分布,并根據學科類型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在分析地質公園的申報對地方旅游經濟等的推動作用的同時,展望了產業結構調整、資源整合以及推動社會進步和科普等方面工作的未來。
嘉賓對話
在討論環節,各位專家圍繞“如何平衡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展開了高端對話。
張杰教授強調遺產保護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應正視并推動利用、遺產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關系。
安來順老師認為應重視利益相關方的平衡,并介紹了博物館公眾參與的四種方式,即奉獻型、協作型、共創型、主人翁型。
孫冬寧老師認為非遺應重視傳播與互動,振興傳統工藝,發揚工匠精神。
閔慶文老師以日本農業遺產作為切入點,強調應明確農業遺產的核心要素和原真性,并認為農業遺產必須要有農民存在并進行參與,妥善解決利益分配問題。
趙志中老師認為,遺產保護應推動和融合社區,推動經濟發展,加強管理。
隨后霍曉衛主任向各位嘉賓頒發了遺產中心顧問聘書,并合影留念。
在最后的點評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尹稚教授向各界專家的支持表示感謝,并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努力在遺產領域實現跨界、跨學科的積極合作;二是保持開放的胸懷,克服學科劃分等問題;三是打破專業間的隔閡,創造未來融合的機遇;四是匯集更多專家和青年精英,共同推動清華遺產事業的發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