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導讀
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快速的變革,往往在不經意之間“未來”就已經到來。關于未來每個人都可能勾畫了不同的圖景,但是這些圖景一定有其共同之處,即“智慧”和“綠色”。
2016年5月13日上午,由技術創新中心承辦的第四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未來城市:智慧+綠色”專場在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召開。專場邀請到了城鄉規劃、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數據平臺建設與開發、數據可視化、無人駕駛、生態規劃、CIM云平臺等方面的專家,圍繞著“未來城市:智慧+綠色”的主題,從不同領域的角度展現了正在發生的“未來”。
吳甘沙:無人駕駛與2020-2030的城市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吳甘沙
吳甘沙先生就創新、無人駕駛、汽車產業展開話題,探討了自動駕駛將如何深刻影響城市交通與城市結構設計。
首先在創新與交通方面,他認為城市的出現使得人類的創新能力加速。交通作為支撐創新能力發展的基礎設施,北京現在無疑處在一個有待提高的狀態,而無人駕駛技術的出現可以作為解決交通問題的一種方式。
吳甘沙還指出,自動駕駛可以改變北京的交通。1997年,比爾蓋茨指出汽車產業可以發展的更快。而經過過去五年的發展,現在汽車行業、出行方式面臨百年來的大變。出現新能源、共享化、智能化、網聯化趨勢,更多的人參與著行業的創新。如今,互聯網主導著能量流和信息流,而自動駕駛的電動車是交通流的大趨勢。
最后,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無人駕駛能夠帶來什么?新加坡、芝加哥的案例告訴我們,無人駕駛技術可以極大提高道路使用率,減少汽車保有量與交通事故,消除出行者歧視,降低出行成本且更加環保,從而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讓城市更加美好。
袁曉如:可視分析——讓大數據觸手可及
北京大學機器感知與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信息科學中心副主任/智能科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研部副部長 袁曉如
袁曉如老師認為數據可視化是對信息的內在規律及其傳遞、表達的技術,一方面可以使人們從數據繁瑣的操作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看到數據內在的東西;另一方面,通過對高維數據的整合,可視化可以把一些人們看不到的東西或我們難以理解的東西變成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視化技術將數據的規律直觀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全面而具體。
袁老師還利用兩個實例對可視化技術的應用進行了闡釋:北京出租車可視化和微博用戶數據可視化,分別從車和人的角度對可視化展示群體行為模式和行為對城市空間的影響作用進行了詳述。
最后提出,利用可視化的途徑和方法,能夠實現應用簡潔的交互界面,使用戶更簡單、更直觀、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理解城市。
焦艦:城市生態規劃與環境績效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北京市建筑高能效與城市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綠色建筑研究所所長 焦艦
焦艦所長從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環境績效和生態規劃分別作為目標性指標和措施性指標,彼此應具有對應聯系。對環境效果開展量化評估,引導城市建設更加注重投入的效益情況,將有效推動區域環境的可持續改善,促進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
焦所長指出,環境績效評估應注重環境監測的實際效果、評估指標的因地制宜、環境狀況的綜合評估、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以及評估結果應與公眾感知保持一致。
接下來,她介紹了針對土地利用、水資源保護、局地氣象和大氣質量、生物多樣性四方面建立環境績效評估方法(詳見《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城市生態建設環境績效評估導則(試行)的通知》),并提出環境績效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
最后,她分享了“關于永興河及周邊生態體系建設”案例,用生態規劃理念指導城市設計,進而總結生態指標,使環境績效和城市空間形態產生良性互動與融合。
李棟:北京老人卡數據分析及規劃應用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李棟
李棟副主任重點強調多源數據融合下的老人卡數據深度挖掘及其規劃應用。在對北京老人卡數據進行基本呈現的基礎上,選取月壇、中關村和學院路三個典型街道,對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消費行為時空特征、多維標簽畫像、設施規劃的模擬與評估等展開深度挖掘,并提出在改善設施規劃,優化養老政策等方面的應用。
消費行為時空特征方面,從持卡老人的消費出行距離、主要消費地及消費時間段等方面對消費軌跡進行深入細致的刻畫;
多維標簽畫像方面,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對老人的靜態基本信息、消費行為特征、商戶設施等進行分類;
設施規劃模擬及評估方面,融合道路可達性、氣象條件、空氣質量等多源數據,采用離散選擇模型,對老人消費的空間分布概率進行模擬和預測,實踐“以人為本”的設施規劃理念。
最后他指出,在養老設施現有布局的條件下,根據老人實際使用情況,按照老年人人群的個性化需求改進供需匹配具有現實意義。此外,傳統設施規劃基于空間可達性,強調設施的覆蓋范圍,沒有考慮用戶的實際分布和使用情況,對養老卡數據的探索,提出基于特定人群真實分布、真實需求及真實行為的設施選址技術,也是對城市規劃方法體系的完善。
鄒濤:創新綠色規劃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生態城市研究所所長 鄒濤
鄒濤副主任提出,面對不斷變革的社會,以綠色為價值導向的規劃創新勢在必行。
他分享了整體生態效益評估(TEB)、綠色產業資源發展優先性評估、人居環境質量評估、氣候變化風險評估、低影響開發設計模擬等一系列基于GIS的空間量化分析方法及規劃應用。
重點介紹了在秦皇島石河南島項目中,通過生態敏感性和TEB分析,確認關鍵的保護區域,應用中度干擾模型量化分析確定建設量及建設強度,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與開發利用的平衡狀態。在城市內部,應用精細化數據,量化識別城市功能和管理的糾結點,為更加宜居的規劃設計提供理性支撐。
最后,他提出,在未來共享城市時代,要以更低的成本瓦解跨專業信息壁壘,以更好的方法提高信息的價值,以更快的產出擴大分享,共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梁向春:智慧城市CIM云平臺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輔助決策系統
偉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 梁向春
梁總重點對CIM云平臺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作用和實踐進行了介紹。他結合城市治理回歸理性、存量規劃日益增多、規劃評估、多規合一、城市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和需求,介紹了CIM云平臺(City Information Model、City Intelligent Model)的數據組織及處理、數據庫標準、規劃分析模型、建設與運維及智慧城市與CIM云平臺的管理等內容。同時指出了3D數據融合展示、數據獲取、跨界人才是CIM云平臺的三大關鍵問題,并針對這個三大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最后,梁總分享了偉景行在CIM云平臺、多規合一一張圖、城市設計綜合管理平臺、地下空間管理-地上地下一體化、城市供水系統等方面的初步實踐探索,并列舉了基于CIM云平臺的建設行業大數據平臺、GIS+BIM設計領域的兩個典型應用。
嘉賓討論:數據分析與未來城市
嘉賓討論環節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主持,討論主要圍繞著如下幾個話題進行,即各位專家最近關注的技術創新、對自身行業和數據分析應用的期待,以及有關數據獲取、安全、交易等方面的思考。
對話嘉賓: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吳甘沙
北京大學機器感知與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信息科學中心副主任/智能科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研部副部長 袁曉如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北京市建筑高能效與城市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綠色建筑研究所所長 焦艦
北京市社區服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北京通養老卡數據中心主任 白強
偉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 梁向春
最近關注的技術創新
吳甘沙表示一直在關注可視操作,其本質是數據采集、匯聚、交集和處理的過程,其中數據安全和價值變現是兩個重要問題,例如數據的可視化、數據的可獲取、數據的充分交流、價值產生、數據定價等。
袁曉如則關心技術如何更多更廣泛地使用,他認為一項技術需要讓城市中的每個公民都能參與數據貢獻、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參與到各種各樣的行為中,使得城市中的人不是孤立的個體,城市的運行和管理會變得更加有序。
焦艦關注以更加公開透明的方式獲取數據,以及希望有更好的模擬手段支撐城市發展。
梁向春則關注智能設計,即利用數據支撐實際的規劃設計工作,特別是存量的規劃和設計。
白強先生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作為一位從事居家養老的信息化發展、養老數據平臺建設與開發的實踐者,他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數據作為公共資源應該是免費的,而數據服務是應該收費的。
關于數據資源和數據服務的收費問題
吳甘沙認為,數據的收集和應用需要耗費成本,這些成本主要由納稅人負擔,因此數據應該開放給公民和企業;但目前還有許多非公共數據,其成本雖然由企業承擔,但在數據為企業帶來利潤的同時,消費者沒有從中受益。因此價值鏈上的分配問題十分關鍵,我們應該鼓勵在數據的生命周期當中不斷產生新的價值,并且能夠讓價值鏈上的參與者獲益。除此以外,在數據安全方面需要適當的機制和數據基礎設施保障數據充分結合并產生價值,同時保障數據的安全。
在論壇的最后,袁昕院長總結道:整個行業還會持續快速發展,以新科學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是難以想象的,并且會深刻地影響到城市規劃和發展,城市中的物質空間和生活方式可能都會發生改變,同時我們對一些現有事物的理解、相應的標準體系、工作方法都可能有所變化。最終規劃或是城市本身只是這些變化的一個空間載體,目標還是讓人類擁有更好的生活。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