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2016年5月9日,2016清華同衡學術周在北京開幕。本屆學術周以“新視野,新規劃:管理與實施下的城市規劃”為主題,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提供學術支持。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重量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新形勢下城市規劃的發展趨勢和變革方向。
2016清華同衡學術周開幕式現場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袁牧主持開幕式及巔峰講壇
開幕式致辭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指出,一年一度的清華同衡學術周是城市規劃界的重要盛會,是交流城市規劃相關領域最重要成果的平臺,依托清華大學的學術優勢,清華同衡學術周促成了以城市規劃為主體、融匯多學科的全方位、開放式的學術討論。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肯定了本屆學術周主題對規劃管理的關注,強調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做好規劃的管理,應當進一步增強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科學、系統、協調性。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表示,清華同衡一直致力于打造城鄉規劃行業實踐與研究的綜合平臺,清華同衡學術周作為該平臺的窗口,匯聚精英、面向實踐、合縱連橫,分享技術和思想,共同推動行業進步。
巔峰講壇
孫安軍:基于實施的城市規劃編制改革——城市規劃作為公共政策的思考
孫安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司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孫安軍司長指出城鄉規劃具有政府管理職能,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規劃編制和實施,對于城鄉發展資源進行空間配置,并使之付諸實施的公共政策過程。
從實施角度分析,規劃編制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科學性問題,現有“藍圖”有“缺陷”;系統性問題,多張“藍圖”不銜接;權威性問題,有了“藍圖”難堅守。從規劃編制的角度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是規劃編制尚未從技術方案轉變為城市的公共政策,規劃編制者也尚未從技術方案的提供者轉變為政府公共政策購買服務的提供者。
孫司長提出城市規劃編制的改革新舉措包括:在創新規劃理念方面,強調轉型、引領、管控、提質;在規劃編制內容方面,從空間藍圖轉變為引領城市發展的綱領和政策,從注重目標和結果安排轉向注重規則與過程控制,從深奧的技術文件轉變為簡潔明了的政策文件;在規劃編制方法方面,建立公眾參與規劃編制實施的互動機制,建立編制與實施的互動反饋機制,構建“多規合一”平臺形成一張藍圖,利用GIS、大數據等科技手段。
城市規劃編制與實施密不可分,規劃編制的改革與整個規劃體制的改革密不可分,城市規劃編制的改革應源于實施、基于實施,真正體現作為公共政策的屬性。
蔡玉賀:交通優先重在知行合一
蔡玉賀 中國交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前副司長、中國公路學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蔡玉賀社長從交通行業媒體人的角度出發,針對我國日益嚴重的城市擁堵和由此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從樹立先進城市規劃理念、重視交通優先、執行環節的改進策略三個角度進行了解決方案的系統闡述。
蔡社長提出,首先應在城市規劃中樹立交通引領、以人為核心而非以車為核心、公交優先與交通需求管理雙措并舉的規劃和管理理念。在規劃過程中應考慮城市的交通承載能力,構建科學、綠色的出行交通模式,引導土地資源綜合利用和開發,并在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加強小汽車交通需求管理。
其次,在交通優先理念的落實和執行過程中,重點要解決存量,控制增量,最終實現到一個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目標。此外,還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理順各部門間管理體制,從而打破“知不易,行更難”的魔咒,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最后,要建立現代的公路文明,改變部分交通參與者中國式過馬路、隨意加塞、亂停車和闖紅燈等交通惡習,重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現代公共意識,共同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孫雪東:改革創新城鄉規劃體系,促進綠色協調共享發展
孫雪東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
孫雪東先生介紹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現實和困境,闡述了我國城鄉空間規劃變革的趨勢,以及如何順應這個趨勢放眼長遠科學規劃。
目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面臨自然資源稟賦約束、用地矛盾加劇、建設用地低效利用、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部分地區開發強度過高、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內部用地比例失衡、依賴土地融資推進城鎮建設的方式不可持續、掠奪式開發和環境破壞嚴重等困境。
借鑒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空間規劃體系,對比分析我國規劃法規體系,指出各類規劃反映不同主體訴求,需統籌協調。未來“多規合一”將繼續完善以土地用途管制為核心的空間管制制度,實現“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此外,城鄉規劃也面臨從“四化同步”到“五化協同”、落實三大國家戰略、迎接大數據時代的規劃機遇等新趨勢。
放眼長遠科學規劃,未來發展要有全球化、多樣化、社會化、協同化四大趨勢。中國城市發展要面臨轉型,需要轉變競爭方式、治理方式、發展方式和合作方式,實現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共贏發展。
李鐵:規劃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
李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李鐵主任從三個方面提出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規劃應該如何尊重城市發展規律。
首先,要正確理解城市成本。城市沿著邊界向外擴張是城市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遵循的是低成本的原則。城市建設是有成本的,在規劃中必須予以充分考慮。
其次,關于城市人口方面,核心是要面對人口結構,要面對中國城鎮化的大趨勢。在農民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提供與他們就業水平相適應的居住空間和基礎設施配置。而當前規劃中的城市基礎設施配置和房地產的開發模式與這樣的人口增長趨勢是存在矛盾的。
再次,關于產業方面,研究規劃時往往關注工業投資,忽視服務業,而城市的發展規律往往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從產業結構來說,工業與服務業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相互替代的過程,既不能丟棄傳統,同時也要認識到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具備勞動密集的特點。
落實“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實現城市的治理、管理與創新,必須從城市的細節出發,從人的角度出發,從經濟活動的需求出發進行統籌考慮,城市規劃才可能在未來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擔當大任,實現順暢轉型。
尹稚:價值觀·邏輯鏈·依據集
尹稚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尹稚教授就城市規劃發展中的基本層次,即城市現狀、發展規律、經驗教訓等方面,圍繞“價值觀·邏輯鏈·依據集”展開三個方面的觀點。
第一,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無法確定導向性。無論是描述事物、解釋事物或是規范事物,其背后都有著價值觀的支撐。吳良鏞先生在創建人居環境與科學學科時講過,城市規劃本身的復雜性造成了它跟廣泛的學科和行業相互關聯。歷史上出現的錯誤和教訓,其原因大多來自于學科價值觀的單一性,缺少跨界的價值觀校驗與協同。
第二,沒有正確的邏輯鏈,就無法確定科學性。近代城市規劃的邏輯鏈始終處于演進過程中,隨著城市規劃關注事物的日趨廣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美學、藝術等邏輯鏈條都不斷加入。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系統,必須采用復雜科學的思維模式來處理問題,在某一獨立學科不斷成熟進步的同時,還需要一種橫向的邏輯鏈,對所有縱向、壁壘化的獨立學科的技術邏輯鏈條進行相互校驗,這種校驗既滲透于前期的依據研究,也滲透于整個規劃的編制、實施、管理過程,并延展到后評估階段。
第三,沒有真實的依據集,就只能是建設在黃沙上的城堡。城市規劃行業內目前依賴的很多的規范是來自于簡單的現實觀察以及經驗性的總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缺乏真實的依據集來做分析和判斷。隨著信息采集技術、感知技術的進步,使得規劃師第一次得以最大限度的趨近于真實,進而從更趨近于真實的數據、證據、圖像、情景中發展出更進一步的分析技術,提出更進一步的理論和總結。如果脫離了對最真實的國情、事情、人情的認知,所有技術精英的想法只能是建立在黃沙上的城堡,經不起時間和歷史的校驗。
(本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專家審閱)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