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4月16日下午,由技術創新中心主辦的生態與技術專場下半場,以“創新力·實踐力”為主題,介紹了清華同衡在未來城市規劃方面的探討和相關領域的創新實踐,圍繞技術創新對于規劃發展的影響等問題,開展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未來的城市規劃
王鵬,清華同衡技術創新中心副總工
回顧了城市發展歷史中的新技術對城市形態和結構的決定性影響,提出了當前互聯網+城市的概念,互聯網給城市規劃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針對城市在這個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癥,嘗試用醫學的邏輯借助大數據了解城市,診斷城市,治療城市的存量問題。
體征——了解城市的物質形態。從之前的拍照記錄到現在的手機調研APP和傾斜攝影技術,到將來各種遙感和三維全息技術興起,都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城市形態的豐富手段。
問診——了解城市使用者的需求。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戶思維,我們生產的空間產品用戶是市民。現在互聯網的大數據包羅萬象,獲取更全面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我們只有通過大數據了解的市民,才能設計出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
診斷——了解城市的問題。這像是診斷城市得了什么病,看得見的病癥可以用各種先進手段來調研。在我們不易注意到的角落,也可以靠市民眾包去幫我們發現。而看不見的問題,針對特定的癥狀,我們用數據去觀察他們,可以發現他們得了什么病。還可以通過數據提前預測一個城市將會出現的問題,做到上醫治未病。這些數據中有傳統的統計數據,也有的來自互聯網和物聯網。在這個過程中,與其以拿不到數據為由回避數據,不如想辦法用好已有的數據,或者親自去采集數據。
治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現代醫學已經把大數據作為臨床診治的主要依據,在規劃領域,這種方法的一個體現就是基于數據的模擬。大數據的核心特征就是全樣本真實呈現,我們可以記錄不同政策和外部條件作用下的城市宏觀和微觀演變數據,由此歸納新的模型,用來模擬新的規劃措施帶來的結果,從而可以迭代推演和優化我們的空間產品。但即便我們有了這么多的工具,仍然需要具備手術、用藥等全面的技能。規劃師也同樣要學習人文、關注社會、學習科技、關注細節、學習藝術、培養品味、學習管理、關注執行,這些基本功永遠是不會過時的。
大數據走進我們視野才兩年,大家已經在擔心,我們的行業是不是會被毀滅,其實答案也不難,如果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被淘汰是必然的。但只要我們深入社區、擁抱數據,勇于自我變革,就自然會和時代一起進步。
智慧·模擬·海綿·生態=同衡城市四次元
鄒濤博士,生態城市研究所所長,技術創新中心副總工
我們對未來的城市規劃有著各種憧憬和期許,回到現實,作為新常態下的規劃從業人員,要以什么樣的路徑才能逐步實現這些理想呢?我們梳理了清華同衡若干年來的一些實踐,既作為一種回顧、也是個新的起點。
Jeremy Rifkin在其著作《零邊際成本社會》中預測,共享經濟將取代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物聯網共享將帶來人類歷史上首次智能基礎設施革命,推動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使全社會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大量產品和服務近乎免費,甚至許多職業將會消失。在我們看來,“共享”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核心,正是新時代到來的一個標志,邊際成本越來越低,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種長期趨勢。
未來城市應該被所有人共享,信息流通無阻、能源和水越來越便宜:綠色建筑和被動式概念的發展使能源采集和應用的成本越來越低,“讓自然做功”的理念越來越接近現實。“滲、滯、蓄、凈、用、排”,就是要用好上天賜予的免費的雨水資源。生態城市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既要以合理的成本承擔今天的發展,也要確保子孫后代公平發展的權利。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改變自我,相互“協同”,實現“平衡”。以此理念出發,融合智慧城市、模擬城市、海綿城市和生態城市的科學理念和技術方法,在規劃中實現未來城市的諸多愿景,適應共享經濟時代的各種新要求,這就是“同衡城市四次元”的要義。
智慧城市:我們參與《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等國家標準的編制;在兩江新區、敦煌等地編制智慧城市規劃,并深入開展綠色智慧化管理科研課題。提出清控人居示范小鎮的智慧化管理模塊,實現從BIM到CIM的轉變。對內而言,開發“控規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分析評價模型”、“消防規劃輔助分析評價模型”、“基于移動終端的規劃基礎調研平臺”、“控規圖則出圖系統”等規劃分析模型和輔助軟件工具。
模擬城市:我們通過對室外風、光、熱與聲環境模擬,對城市設計形態、用地開發強度、通風廊道的設計等提出建議?;诘乩硇畔⑾到y(GIS)開展能源分析,從總量控制角度,實現總體優于標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常規能源,降低城區能源需求和成本。
海綿城市:我們很早就掌握了不同規劃尺度特定降雨事件下的河道水量分析和模擬方法,在缺乏水利部門參與的情況下,為規劃決策提供專業意見。通過編制基于排水防澇模擬的海綿城市規劃和基于雨洪管理的綠地景觀規劃,為城市解決諸多內部水系統問題,實現生態關懷和生態服務的功能。
生態城市:我們建立了以空間信息為載體,治理能力為核心,能量、水、物質等生態流相互協同的平衡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模型。通過編制生態城市指標體系,設計評估方法,為省部級到地方行政部門提供決策建議;針對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制定適應于本地需求的政策方法,并結合政府機構職能設置和流程,提供詳細具體的運營管理建議和措施。
“同衡城市四次元”,以降低社會發展總體邊際成本為核心理念,是一個從外延到內涵都非常豐富的概念,這里展示的只是一個開端,未來大家一起探索,一起努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