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民眾支付能力不足、未富先老,仍是中國養老產業最大的痛點。中國養老產業或需5年以上的“啟蒙期”,金融產品創新將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引擎。希望和時間賽跑,讓父母能踏實地養老……談到養老產業的現狀,清華同衡養老產業專家委員會執行秘書長陳首春這樣說。
4月20日,2015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1800多人與會,以期梳理產業的發展脈絡,引導業務創新,鼓勵跨界橫向聯合,為老人提供更高水平、更多樣化的服務。
論壇一開場,清華同衡養老產業專家委員會的近百位專家,頭戴白發,集體登臺,向業界發出2015行動倡議。
投資人借養老賺大錢不現實
“老齡化是社會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老人、特別是中國的老年人,普遍都很節儉。用賺錢的思路去推動養老事業發展,不道德,也不現實。養老產業就應該是微利的。”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陳首春這樣說。
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內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9%,相當于每7人中,有1人超過60歲。2014年,65歲及以上人口達1.38億,占總人口的10.1%,預計這一比例在2020年會達到13%左右。換句話說,5年后,差不多每8人中就有1人超過65歲。
4月20日的養老論壇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清控人居集團、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
論壇一開場,清華同衡養老產業專家委員會的近百位專家,頭戴白發,集體登臺,向業界發出2015行動倡議。專家們呼吁,為了養老產業的未來,應用務實、包容、合作的心態,共同推動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
六條行動倡議中,列在第一條的是“倡導樹立正確的老齡觀”。陳首春解釋道:“哪個人都不是一夜之間突然變老的。最好的養老方式,應該是對既有生活和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續,我們不要因為一個人老了,就在某個特定的時點對他的生活做出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養老需求遍及全社會,同樣,養老服務也應當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以碎片化的形態,散布在眾多行業、產業當中,如同春風化雨那樣。”
今年2月25日,民政部、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政府引領下,社會力量投身養老產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各種涉老項目和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陳首春說,近兩年,各界開始高度關注養老產業,這是好的。但投資人仍然要想清楚:究竟什么是老人,怎樣養老是正確的、或說是最符合現實條件的?在他看來,2016-2020年“十三五”規劃期間,應是中國養老產業的“啟蒙期”:國家政策可能會有調整、轉變;同時,消費者也需要逐漸成熟,轉變養老觀念,增強支付能力。
消費者支付能力嚴重不足
陳首春說:“未富先老,是當前中國養老產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p>
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連續11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從當年的月人均700元,逐年提高到2014年底的月人均2000多元。報道顯示,在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最高的城市是北京,月人均3355元。
“按目前的物價水平和人工成本,在大城市中,如果老人沒病沒災,每月兩、三千元,也許勉強夠用;一旦失能、失智,需要照料,居家養老恐怕都捉襟見肘,更不用說送進養老院或護理院了?!标愂状赫f。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退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55%是警戒線。全世界78%的國家中,養老金替代率都高于60%。
陳首春說,2000年,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是60%左右;到2013年,已下降到43%。如果再考慮到內地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比例不足2/3、另外1/3的人尚未參保,就可以想象,中國的老年人生活多么窘迫,哪里有錢去購買額外的養老產品或服務呢?
專業人士結合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做出估算,目前,內地處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狀態,或超過80歲以上、確需照料的老人約有5000萬。
陳首春說:“這5000萬失能、失智、高齡老人是養老服務業面對的剛需階層,但機構可以收住的老人不會超過整個剛需階層人數的10%,絕大多數剛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里?!?/p>
根據民政部統計公報,全國養老床位數從2008年的235萬張增加到2013年末的近500萬張,但是,同期總體空置率水平也從19%持續上升到38%。
陳首春分析:一方面是目前的養老機構定位不準,面向剛需老人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占比過低;另一方面在于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政府層面應該做的也是兩個方面:一是對養老機構應該從追求數量增長向調整結構轉變;二是改變以往“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的思路,變“補供方”為“補需方”,把補貼投向剛性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在我們短期之內不可能開設“長期照護保險”的情況下,設立“長照補貼”,真實提高消費者支付能力水平,使得老人無論在機構還是在家里,都有購買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能力。
陳首春指出:“養老問題實質上是金融問題,只有解決供需雙方的金融需求,才能構建完善的產業系統”?!耙苑筐B老是解決支付能力不足的一種有益嘗試,金融產品創新將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引擎”。“國際普遍采用的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計劃三大支柱體系,值得我們借鑒”。
全社會養老觀念有待更新
199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陳首春談到自己父母:“目前身體狀況還不錯,但畢竟都已經70多歲,我現在是在和時間賽跑,希望能陪著爸媽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場景中慢慢變老”--在一個老幼咸宜的“全齡化”社區中,有身為建筑師所認可的“養老建筑常規化、常規建筑適老化”的基本配置,讓老年人在主觀和客觀上,都不再是弱勢群體,每位老年人都能有尊嚴地、踏實地養老。更進一步,構建一個“老年友好型的城市片區”,乃至“老年友好型社會”,這也許是清華同衡“家國天下、行穩致遠”的公眾知識分子情懷。
他說:隨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將是長期現實。“對此,我們要正視,也要有所作為?!?/p>
他提出兩個“著力點”:一是加強培養、培訓,既要多培養機構中的專業護理人員,也要培訓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如保姆、老人的親屬、社區志愿者等。畢竟中國居家養老的比例超過90%。二是加強技術裝備的研發和配套。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院中,通常是1名護理人員可以同時照顧7-8位老人,先進的監測設備、全息網絡化的技術應用,能極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養老床位的使用效率。
陳首春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已有萌芽。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地區,在清朝時便形成村落,因距朝陽門八里而得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京棉一、二、三廠,以及30多家與紡織行業相關的研究院、機械廠、供銷公司、職工大學等,在那里陸續建成,職工宿舍樓群拔地而起,形成聞名全國的“北京紡織城”。半個世紀過去,如今,八里莊地區的養老問題凸現出來。
但當地人自有智慧與作為。他們創新養老模式,綜合飲食、居住、購物、出行、就醫、護理、娛樂、心理、孝親9個方面,推出81個居家養老項目,為地區2.6萬名60歲以上老人解決各項生活難題。其中包括陪伴空巢老人聊天的“家音”熱線,給老年人提供美味可口飯菜的“天天助餐”計劃;還有一項“喘息服務”,即成立社區支援服務隊,進樓入戶看望老人,幫老人做家務,陪老人聊天,讓照顧患病、失能、空巢老人的家屬們有機會“喘口氣”。
今年6月,八里莊街道計劃使用云動全域指揮中心系統,一方面以地區人口大數據庫為支撐,對老年人口精細化分析,系統梳理地區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老年人住所、家庭情況、需求導向等各類信息,問需精確到人,提供家政、購物、陪聊等“一站式”個性化養老服務。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