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項目名稱:獨克宗古城火災恢復重建民居恢復與改造建設規劃
申報所:名城所
協作所:安全所、智慧城市所、消防所
項目地點:云南省迪慶州
完成時間:2014年3月
項目簡介
“獨克宗古城火災恢復重建民居恢復與改造建設規劃”是在獨克宗1·11火災發生后,由清華同衡規劃院歷史文化名城所、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牽頭,聯合清華同衡公共安全所、消防所、智慧城市所團隊,共同開展的服務災區重建的規劃設計項目。由于災后重建規劃時間要求迫切,聯合項目組以極高的社會責任感,在1個多月的時間集中優勢兵力、高效整合各項資源,完成了該項規劃,收到當地政府和專家的高度評價。
獨克宗災前照片 圖片來自Flickr
獨克宗災后照片(2014.1)張弓 攝
獨克宗重建照片(2015.3)圖片來自新華社
獨克宗古城1·11火災焚毀區位于香格里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核心區,對于災后重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總體要求,州、縣政府則要求重建應符合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要求,適應“統規自建”的需要。
規劃編制三大難點:
一是政府、社會對恢復古城災前風貌期望極高,但一方面災前系統測繪、建檔資料缺乏,另一方面,伴隨20世紀初的旅游開發,古城大量傳統民居被不當改建,如何甄別、確定每處建筑恢復重建的具體目標是本次規劃的最大問題;
二是需要研究適合古城的消防解決方案,尤其是建筑間距、防火分隔、建筑材料等如何兼顧消防與古城風貌的問題;
三是由于除文物外,其他民居均采用“統規自建”模式進行重建,為延續古城傳統而多樣的風貌特征、適應不同產權人使用功能的需要,規劃需構建既能滿足傳統風貌管控要求、又具有一定彈性的管控體系。
規劃主要內容
一、以價值評估為基礎,多渠道搜集重建依據,甄別不同層次“建新如舊”的標準
規劃首先以“真實性”為目標、以微信、網站平臺等新技術為手段,在傳統格局與肌理、傳統風貌特色、文物建筑三個不同層面科學確定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標準。尤其是面對災前資料匱乏和不當改建較多的困難,項目組建立了基于互聯網及微信的兩個重建資料收集平臺,陸續收集到照片、圖紙千余張,輔以規劃組及相關研究團隊積累的1998、2002、2004、2008、2012等不同年份的照片、測繪資料,科學對公眾征集的照片進行準確定位,作為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據。微信平臺還成為推送獨克宗古城重建相關信息、古城特色、消防知識等的平臺,為擴大科學重建影響力起到積極作用。
構筑微信、網站平臺,廣泛收集重建依據
在價值評估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確定修舊如舊的標準是規劃的一個著力點。規劃對傳統格局與肌理方面,提出從街巷格局與邊界、肌理、以及歷史地形的管控要求;在傳統風貌方面,重視對整體風貌、街巷風貌特征以及單個建筑風貌特征的甄別與管控,尤其是依托收集到的不同年代的影像資料,結合確權結果,甄別災前不當商業化改造的問題,審慎提出沿街建筑建筑風格、檐口高度(相鄰建筑關系)、街巷邊界(相鄰建筑的進退關系)、沿街建筑的單體尺度、材料、色彩、店招等的控制要求;文物建筑則依據評估為文物時的影像資料和相關研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準則、規范進行恢復重建,保證重建后文物的真實性。
金龍街街巷重建
二、適應古城保護的消防規劃
在消防方面,規劃在同期編制的消防專項規劃、市政專項規劃基礎上,補充提出通過劃分防火組團、規劃阻燃水幕系統、利用阻燃植物纖維瓦等新材料提高建筑耐火等級等方式,統籌解決保護與消防安全問題的建議。
劃分防火組團
三、適應“統規自建”的規劃管控體系
為適應“統規自建”的要求,規劃并未采取甲方之前要求的修詳規藍圖的技術方向,而是通過重建分類管控,以及“地塊圖則”+“建筑圖則”+“民居建造手冊”的導控體系,既保證災民自行重建過程滿足保護、風貌控制、消防等要求,同時又能適應各家各戶不同的功能需要。
規劃控制導則編制技術思路
截至目前,古城恢復重建區的電力、通信、消防、供排水等基礎管網設施已大部分鋪設完成;
民居復建工作于2014年8月25日正式啟動,因災無房居民的房屋重建及道路恢復工作已全面啟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