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在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生態宜居,低碳實踐”論壇上,來自無錫市規劃局的尤志斌副局長以《太湖新城的生態規劃和建設實踐》為題,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太湖新城生態建設的實踐經驗。
首先,尤副局長介紹了無太湖新城的基本概況。無錫位于長三角的中心位置,市域面積4700平方公里,人口640萬,是江蘇省三個都市圈之一。太湖新城在老城南側,東邊和北邊沿河,南側和西側緊鄰太湖,是無錫市向南拓展的重要載體。
太湖新城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80萬人。是未來無錫新的城市中心,是金融、商務、科教、創意和未來的旅游、居住、休閑中心。分區布局為:東區是以物聯網和物聯科技為主題的科技類的板塊,中部主要是金融商務、會展、娛樂和文化休閑,西區主要是影視、旅游和創意產業。
經過幾年的規劃和建設,太湖新城的格局已經基本繪就。我們要在更高的標準上建設太湖新城,太湖新城國家有低碳生態城示范區、國家綠色生態城區、江蘇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和中瑞生態城合作示范項目四個方面的要求,在建設中要秉承規劃所設定的目標和指標。在后期的規劃管理管控上,也需要盡可能地符合總體的發展目標。
接下來尤副局長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太湖新城的生態規劃:
第一是指標體系和實施導則。編制了150平方公里和2.4平方公里兩套不同的體系。第一套體系偏重于規劃的控制,有城市的功能、交通、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綠色建筑、社會和諧六大類,33個小類和62個子項。第二套體系偏重于建設的要求,有城市的功能、綠色交通、可持續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固廢處理、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綠色建筑設計七大類,26個小類和47個指標。
其次除了編指標,落實總體規劃的要求之外,在之前又編了兩個生態概念規劃。一套是150平方公里整個區域生態概念規劃,第二套是2.4平方公里的概念規劃。在此基礎上,邀請江蘇省規劃院編制了太湖新城中瑞生態城2.4平方公里的示范性生態控規,從土地管理、建筑管理、地下空間的利用、交通的控制、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服務配套七個方面形成了更偏重于規劃控制和建設引導、更注重可操作性,更強調引領性和示范性的建設指標。實際也包括用地布局、用地內容、用地內涵、具體的建筑布局以及控規層面的具體的地下空間、配套設施、交通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在此基礎上,把150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控規,由無錫市規劃院參照江蘇省院綱領性、先導性的控規,做了全面覆蓋。太湖新城也做了很多專項規劃,從供電、電網、燃氣、水系、交通、給水、排水、雨水、中水、公交、基礎信息設施、照明、衛生、加油加氣站等等。特別是在生態城規劃以后,還加了太湖新城能源規劃、慢行系統規劃、生態景觀和生態修復的專項規劃、綠色建筑的專項規劃以及生態水系的戰略規劃,做了很多圍繞生態方面的規劃。
最后,尤副局長介紹了太湖新城實施的一些實際情況,總結了太湖新城建設的幾個生態亮點:
一是綠色市政。無錫是水網密布的地區,由于城市開發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所以從整個城市的角度,對太湖新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1/3的土做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構建“三縱三橫”城市綠地系統,這也是城市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接下來尤副局長以尚賢河濕地公園和貢湖灣濕地保護區為例說明濕地作為城市“綠肺”和“綠腎”有緩解熱島效應、提高建筑的節能效益、減輕城市雨水處理系統的負荷、改善空氣質素、改善城市的的景觀和豐富城市的物種多樣性等作用。
另外對能源做了控制規劃,總體要求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10.2%。太湖新城建設了太陽能光電系統,如太陽能路燈,有的建筑是太陽能光熱系統,還有地緣熱泵系統,污水源熱泵系統,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等等,這些為太湖新城可再生能源10.2%的比例提供了可能性。
還有公交+慢行系統,重點發展公交線網的布設和與城市地鐵的有效接駁,培養居民地鐵+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預計到2030年,每年交通碳排放較現狀下降54.3%。
再有中水市政管線建設,完成沿吳都路中水市政管線建設共10公里。太湖新城在消解洪澇的低沖擊開發,疏離水系,屋頂綠化,建筑屋頂和基地地面的透水方面也做了一些嘗試。
綠色市政既給我們帶來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也帶來了一些經濟效益。整個城市的排水投入可以大量減少,環境治理投入也可以減少。
二是綠色建筑。2012-2013年太湖新城新建綠色建筑示范項目23個,總建筑面積是258平方米,其中有中瑞生態城低碳館,太湖發展大廈,金融一街區整體綠色建筑一大批一星級和二星級項目。示范項目實施后,將帶來顯著的節能減排效益、經濟和社會效益。新城還嘗試了預置裝配住宅,建設占地約12.6萬m2。
綠色建筑不光是在建筑技術上按照生態要求實施,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也有要求。落巡塘老街在生態濕地區,我們做了規劃保護。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改造完畢,作為文化客棧來使用。在新城里有一個原汁原味的老村落,也是體現社會生態歷史文脈的傳承。
我們還嘗試了綠色大學的實踐。江南大學在太湖新城中,學校利用了雨水收集系統,每年節約用水量10萬噸,也是非常可觀的。還有數字化能源監管系統,在全國的校園內是一個試點,也是一個典范。
三是保障機制。有配套性文件,《關于加快“太湖新城—國家低碳生態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和《太湖新城生態城條例》,它們保證新城建設在政策上有依據,在法律上有保障。再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在市委、市政府,下設辦公室和一個領導小組。還有制度保障,出臺了四個綠色綠色建筑考核管理辦法,對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范圍、使用方式、資金管理措施、項目資金審批和撥付以及管理和監督等各方面進行嚴格規范管理,并明確了項目管理和考核措施。還有一套全過程的流程管理辦法,在項目全過程管理過程中,環環相扣,把生態規劃的各項要求落實到每一個步驟,行政審批的每一個節點。最后是技術保障,成立“無錫太湖新城低碳生態工程技術中心”,作為生態城管理的一個統籌協調機構和技術支撐單位。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