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11月17日,在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生態宜居,低碳實踐”論壇上,來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尹慧君以《基于氣象條件的城市空間布局研究初探——以北京中心城區為例》為題,從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結論、認識和感想四個方面介紹了對城市空間布局的研究和探索。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氣象環境和氣候問題越來越關注。研究氣候變化城市氣象環境問題,已經進入公眾的視野,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
北京的氣象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北京熱導效應逐年增大,應引起重視。北京觀象臺資料證明,近137年來北京地區平均溫度上升1.05℃,升溫幅度比較明顯。二是霧霾天氣困擾北京,已經成為當前大家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政府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三是年降水量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但暴雨集中度的量在增加。
氣象條件對城市選址、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有重要影響,同時城市建設反作用于大氣環境,影響局部地區的大氣環境。實證表明:土地利用的變化和人為熱的增加是導致城市氣候變化的原因之一?;诔鞘薪ㄔO和氣象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理念,在城市快速發展和城市轉型期間,積極把握氣象規定,因地制宜,對創造氣象環境條件宜人,市民宜居的城市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使用的專業氣象模擬工具為區域邊界層模式。首先把相關外部數據,如地理氣象資料、地面覆蓋狀況還有地形、自然條件數據輸入到模式。其次把不同情景的方案,如現狀城市空間布局、規劃狀態,還有需要比較的規劃布局方案,作為外部輸入數據,輸入到模型,經過復雜運算,輸出數據。這些數據就是在一定海拔高度上,風流場、相對濕度的氣象觀測要素,然后轉化成評估指標。通過這些指標建立一套評估方法和計算方法,計算出各個方案的綜合評分,評分越高表明越適合現在的氣象條件?;谶@些評估指標分析出最優方案。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模型輸入的資料不包括污染源和能耗資料,因為這些資料目前沒有條件獲得,僅僅是輸入氣象方面的資料。
本次研究中針對普遍關心的城市問題如熱島強度、通風能力等,用的城市環境評估因子有人體舒適度、熱島強度和小風區面積。這些因子通過數值模式輸出或觀測可以得到,易于操作,符合客觀性、科學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則。
本次模擬的中心城范圍40公里×48公里,網格模分辨率是500×500米。模擬選取的典型天氣條件,選擇冬季和夏季。設置現狀、規劃(正在執行的中心城控規)兩個方案以及兩個調整方案,一是增加高度、二是破地,在增加高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建設用地。通過方案和規劃、現狀的對比發現問題。同時還進行了分層次研究,針對區域,宏觀層面對整個中心區域評價。中觀區域,對綠隔地區和北京市規劃的十條走廊進行針對性研究。典型地區,即方案中主要調整的十個地區做重點關注。
研究成果和結論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方面。宏觀層面,對整個區域來說,規劃方案能夠在現狀基礎上有效減少熱導面積,改善現狀氣象環境。在城市化快速的發展時期,為了保護自然環境不破地,不增高,不建設,希望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把建設對于城市氣象環境破壞的程度減少到最少。通過模擬數據發現,增高的方案比現狀的評分還要高,說明通過規劃方案合理控制建設組團規模,即使增加一些建設用地的高度,還是可以提升城市氣象環境的。與增加高度相比,擴大建設用地,對城市氣象環境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中觀層面,針對不同地區的氣象環境評價也是不同的。基于本次環境評估的指標,對中心地區的結論是增加高度的方案較好。對綠化隔離地區和總規確定的楔形綠化廊道地區,規劃布局方案較好,說明保證必要的綠色空間和城市通風走廊,對于城市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保證必要的綠色空間和城市通風走廊,可提高局部地區風速,增強城市通風能力。
微觀層面,對重點關注的十個地區進行評估,挑選基于氣象條件的最優方案,為規劃布局方案提供支撐,這對規劃各個街區有一定指導意義。從模擬數據看,沒有考慮工業污染、汽車尾氣排放這些因素,單單增加城市建設量和城市人口就使地區的平均氣溫升高這么多,如果加上外部環境,那發展趨勢是非??膳碌?。
最后,尹慧君還總結了本次研究的局限。由于本次模擬僅選取冬季和夏季典型氣象條件模擬,所得到的結論可能并不全面。如果能考慮多種天氣背景條件下的情況,在大量個案研究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應該會更接近真實情況。另外本次模擬對中觀層面的研究可以比較精確地描述趨勢,對于微觀局部小尺度的精確性未必達到要求,今后可以嘗試風洞試驗等其他方式進行輔助。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