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在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美好人居與規劃變革”論壇上,來自中山大學的李郇教授以云浮、漳州和廈門三地為例介紹了人居環境建設的實踐經驗。
首先李郇教授簡單介紹了美好環境共同締造,從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市》,到吳良鏞先生的《明日之人居》,都是對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的追求。吳先生的人居環境科學特別強調城市人民人民建,城市即人,在這個過程中,人是美好環境的主體。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為人居環境建設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契機,美好環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過程,也是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過程。
同時美好環境共同締造不僅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強調群眾為主體,從群眾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小事情做起。共同締造意味著工作方式的轉變:由你我的關系轉變成我們的關系。
政府、規劃師、居民、產權者、企業都是共同締造和美好環境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共同締造是社區共同體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以群眾參與為核心,培育精神為根本、獎勵優秀為動力、項目活動為載體,分類統籌為手段的工作方法。通過這五個方面,建立前后共同的過程,即“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
把完整社區作為美好環境共同締造的基本單位。完整社區規劃與建設的出發點是基層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須把它看成從基層促進社會發展的一種公益事業。通過對人的基本關懷,維護社會公平與團結,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在建設過程中,回歸到人和人的關懷,和諧社會偉大的政策目標和人居環境結合在一起,把美好人居環境、美好環境共同締造作為實驗看待。
接著李郇教授介紹了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在云浮、漳州和廈門的具體實踐。首先介紹了云浮的共謀,共建,共管,共享四大理念。云浮以農業為主體,隨著珠江三角洲的快速發展,農村社區發展出現很多問題,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缺乏,更為重要的是基層組織失管。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美好人居共同締造,首先是共謀:在整個社區建設過程中,規劃師到重要的輔導作用,讓群眾參與其中,作為一個規劃者和締造者。二是共建,發動村民共同建設。三是共管,強調居民自己管理,建立村民集體觀念。最后是共享,讓村民享受社區美好的生活環境。
漳州的實踐則是強調“點、線、面”相結合,福建的城鄉管理和機械發展水平不協調,蘇樹林省長提出結合福建城鄉建設的特點,盡快改變城鄉環境和面貌。“點”:抓好城鄉社區的規劃政治和建設,打造完整社區;“線”:抓好高速公路、過境公路和鐵路沿線兩側的綠化和整治,以及自行車和步行道系統的建設,打造優美環境走廊。“面”:打造青山綠水的田園風光。
美好環境共同締造在廈門的實踐,城市社區面臨的問題是,建設新社區,面臨大量人員集中在一起,是一個陌生人的社區,舊社區則公共環境配套差。美好環境共同締造過程中,強調群眾參與。從社區管理到社會服務,再到共同締造,是一個更高級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群眾要參與其中,首先是共謀,通過不斷的開會探討社區的問題,發現問題,找到問題。其次共管,如集中跳舞空間、在廣場上限定騎車通行區域等。再有共評,例如居民建議增加大理石凳椅、居民共同討論商定社區公共建筑名稱等。另外共建,在項目合作中有公共空間項目,公共空間項目從房前屋后做起,老城區用地緊張,所有的地都是“邊角料”,可以利用這些“邊角料”做綠化,利用群眾,把自己的房前屋后給綠化起來,在農村做菜地菜園,在城市做綠道。
美好環境共同締造是五位一體的載體,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的基礎地位就在于它為其他的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環境條件,是其他各項建設的基本載體和支撐。
最后李郇教授認為規劃回歸人民,回歸實踐,建設為人民,要克服傳統的為建設環境而建設環境的傾向。美好環境共同締造不僅是社區層面的事,也可以在區域、城市層面展開,它可以成為實踐方法論,來做人居環境實踐的方法論。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