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11月17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名譽理事長、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視頻主持了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美好人居與規劃變革”論壇,并做了總結發言。他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人居環境科學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坐而論道,應該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并需要傾聽各方學術交流意見,以此來推動學術思想的發展。
城鎮化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安邦定國的大問題,如何實現健康的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在轉型過程中面對的重大戰略挑戰。中國的城鎮化率如果上升到70%以上,將牽涉到數億人口,任何一個小的差錯,都有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面對城鎮化這一復雜的問題,如何求解?三中全會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吳先生認為這和人居科學一直以來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
?首先,復雜問題有限求解。吳先生引用美國思想家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的思想,認為這種科學思想和方法論也是人居科學的一貫主張,即從整體統一論出發,求得復雜問題有限求解的途徑。
所謂“復雜問題的有限求解”:即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化錯綜復雜問題為有限關鍵問題,尋找在相關系統的有限層次中求解的途徑。這并不意味著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而是在保留對象復雜性的前提下,進行綜合提煉,尋找關鍵點,也就是事物的“綱”,以期審慎地、切實地解決面臨的重大實際問題。
城鎮化發展的前提是從整體出發,抓住要害,將復雜性分為若干方面。“五位一體”意味著:不是聚焦于某個問題或以某一方面走單一道路,也不是面面俱到地將問題無限復雜化;而是追求“復雜問題的有限求解”。
在時間上,將對問題的討論集中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五年計劃,小康社會十年時間等等。在空間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點、文化及歷史背景,要抓住各自的關鍵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探索應對的方針。如在區域尺度上,以一省為“基本經濟區”,統籌發展產業、農業、交通、水利等各個系統;在城市與城市群的尺度上,采用有機分散的布局,隨著建設發展進程,建設點線面結合的城鎮系統。
其次,以人為本,關懷人居。城市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使人能夠得到生存、生活。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居環境科學是普通人的科學,人居環境建設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創造有序空間與宜居環境是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
在城鎮化進程中,住房、特別是社會住房,并不單純是蓋房子,而是與城市全面、整體和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的安居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房地產的發展應努力滿足不同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住房權益需求。
吳先生認為從這個角度看,建筑事業、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從“金錢經濟”轉向“民生經濟”,要將人民群眾的空間需要作為一切空間規劃、建設、生產和分配的出發點和歸宿,兼顧資本的效率與社會的公平、統籌土地與人口城鎮化,逐步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第三,人居文明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生態文明關乎14億乃至全球人口生存的大事,霧霾、江河與土壤污染、生態災害等是目前我國面臨的迫切的現實問題??焖俪擎偦尿屖?、房地產的畸形繁榮、超高層建筑的層出不窮、大規模新城建設的甚囂塵上、國土規劃、城市規劃工作的缺陷等等綜合問題,導致了國土的破碎,大面積的自然山水、田園被蠶食乃至吞沒。
必須切實地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將人居文明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城鎮化反映各方面的建設,如城鎮、交通、河湖、農林、信息、文化等系統,應當將各個系統都投影到空間中,相互疊加、交聯,成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空間巨系統,進而開展人居環境科學指導下的城鄉空間整治和優化。
第四,要建立新型城鎮關系,以縣域為單元推進農村發展。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蔽覀兂艘芯砍鞘?,研究城市群和大城市,還要城鄉統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城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數千年文明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的,古代人居建設中尤其重視以縣域為基礎。
應將縣域農村基層治理作為統籌城鄉重要戰略,以“縣域”為基元,有序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依據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文化特色等現實情況,積極而穩妥地進行以縣為單元的城鎮化、新農村和制度創新試點。
無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可以實現不同形式的城鄉統籌,基本原則就是,首先要高度重視水資源等自然條件,要確保支撐城鄉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統籌為導向,最終建立以人為本的農業、農村,并實現農民生產水平的廣泛提升。
第五,發揮決策者、智庫作用,改進管理體制。人居環境建設面臨錯綜復雜的問題和挑戰,需要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人居環境是城鎮政府決策者當仁不讓的職責,所以決策者要高瞻遠矚,善于面對現實中關鍵問題,面對億萬人民居住環境的改善,既要有崇高的理想與人文精神,又要有現實主義科學態度和上謀全居的戰略戰術。
要有政府領導的“智庫”,匯集各領域的專家,針對各個系統的不同問題,進行多學科融貫的綜合研究,輔助決策層,科學地制定頂層設計戰略,引導基層自組織力量,“智庫”包括國家和地方多層面。
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確立人居建設的基本依據,將科學的宏觀調控與綜合治理相結合,使得現實的建設行為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第六,從科學轉型角度認識人居環境科學。轉型是時代的大趨勢,科學本身也面臨著轉型。科學研究將要從長久的經典科學,走向復雜性科學,各種學科的思想方法,多種學科的交流,這種科學思想和方法論也是人居環境科學的一貫主張,應當從這一角度認識城鎮化相關問題與政策,打破部門局限,進行全面統籌。
最后,吳先生指出:城鎮化關系到國計民生,需要以更高的視角,在國家戰略的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對于現行的城鄉規劃體制、觀念與方法,需要重新加以審視,正視其過時之處,以及帶來的種種弊端,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新的創舉的時代,一個真正面向中國大地的,面向中國人口未來的城鄉發展方向的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居環境科學方興未艾,關鍵在于不為現行陳規舊念所約束,隨著社會發展而創新。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