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項目概況:
岐江公園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區,原址為粵中造船廠舊址,總面積11公頃,其中水面3.6公頃,水面與岐江河相連通。 作為工廠,它不足為道。但特定歷史背景下,幾代人艱苦的創業歷程在這里沉淀為真實而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為此,我們保留了那些刻寫著真誠和壯美但早已被歲月侵蝕得面目全非的舊廠房和機器設備,并且用我們的崇敬和珍惜將他們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岐江公園在設計上保留了粵中船廠舊址上的許多舊物,并且加入了很多和主題有關的創新設計,既保護了造船廠的工業元素和生態環境,體現環保節約、概念創新等設計理念,取得了以最小成本實現最佳效果、建筑與環境和諧統一的效果。同時還發揮了展現與承載創業歷程、記錄城市記憶等功能。 該公園建成后,其設計于2002年10月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2002年度榮譽設計獎。
中山岐江公園總平面圖
場地條件:
作為一個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舊船廠遺址,過去留下的東西很多:從自然元素上講,場地上有水體,有許多古榕樹和發育良好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以及與之互相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從人文元素上講,場地上有多個不同時代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及各種機器,甚至水邊的護岸,廠房墻壁上的“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
中山岐江公園
規劃思路:
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藝術化地再現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戲劇化地講述場地的故事,和更詩化地揭示場所的精神,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同時設計師審慎地作了一些嘗試,包括白色柱陣,銹鋼鋪地,方石霧泉,除此之外,還有諸如直線路網、紅色記憶(裝置)、綠房子以及鐵柵涌泉、湖心亭及欄桿之類等等。
岐江公園中幾個典型的加法和減法設計包括:
琥珀水塔
⑴加法的設計之一,琥珀水塔
想象著數十萬年前的一只昆蟲停歇于樹枝之上,其貌不揚,不經意間從頭頂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將其凝固,而成為琥珀,成為貴婦們的珍藏。一座50~60年的水塔,再普通不過,無論從歷史和美學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當它被罩進一個泛著現代科技靈光的玻璃盒后,卻有了別樣的價值。時間被凝固,歷史有了憑據,故事從此衍生。同時,島上的燈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因此,經過加法設計的水塔,有了新的功能。仔細的造訪者還會注意到這一琥珀塔的生態與環境意義,其頂部的發光體利用太陽能,將地下的冷風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內的溫度,而空氣的流動又帶動了兩側的時鐘運動。
⑵加法設計之二:煙囪與龍門吊
一組超現實的腳手架和揮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結合到保留的煙囪之場景之中,戲劇化了當時發生的故事,龍門吊的場景處理也與此同。富有意義的是,腳手架與工人的雕塑也正是公園建設過程場景的凝固。
船塢改造和再利用
⑶加法設計之三:船塢
與琥珀水塔的外加現代結構相反,在保留的鋼架船塢中抽屜式插入了游船碼頭和公共服務設施,使舊結構作為蔭棚和歷史紀念物而存在。新舊結構同時存在,承擔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對比是過去與現代的對白。
⑷減法設計之一:骨骼水塔
不同于琥珀水塔的加法,場地中的另一個水塔則采用了減法設計:剝去其水泥的外衣,展示給人們的是曾經徹底改變城市景觀的基本結構--線性的鋼筋和將其固定的結點,它告訴人們,無論工業化的城市多么丑陋,抑或多么美麗動人,其基本結構是一樣的。正如世界上的男人、女人,高貴者和低賤者一樣,最終歸于一副白骨。這一設計是對工業建筑的戲劇化的再現,從而試圖更強烈地傳達關于本場所的體驗。(注:因施工過程中發現該水塔原結構安全問題,不能完全按設計處理舊水塔,最終作品為原大小重新用鋼制作)。
⑸減法設計之二:機器肢體
除了大量機器經藝術和工藝修飾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機器都選取部分機體保留,并結合在一定的場景之中。一方面是為了兒童的安全考慮,另一方面則試圖使其更具有經提煉和抽象后的藝術效果。
中山岐江公園
項目特色:追求時間的美、工業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錯愕的美。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經被忽視而將逝去的文化。
可借鑒經驗:
歧江公園項目創造了一個在中國尚屬全新的城市公園和產業用地相結合的優秀范例。在貌似叛逆的形式下,岐江公園啟發了一種理解:一種對自我的理解,對人生價值和人性的認識;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對人類社會群體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認識;一種對自然的理解,對作為人及其整體的存在基礎和背景的認識。作為這種理解的表達,中山岐江公園無疑是一個現代景觀設計的大膽而成功的實驗。
資料來源:景觀中國網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