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導讀
2019年5月27日,第七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作為2019年全國兩會熱點話題——粵港澳大灣區倍受各界關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地,是此次學術周重要議題之一。在下午雙 ?城記上,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副所長、香港亞太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先生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特色與作用》為題展開思考,希望從歷史、地理和城市發展的角度探討香港的特色以及香港能夠發揮的作用。
本次報告從歷史、地理、城市發展的角度分析香港的特色,以及香港能夠發揮的作用。首先分析香港作為世界城市的特色,然后提出香港面臨的挑戰,再談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發展提供的機會,最后提出對香港定位的戰略思考。
我1996年到香港,一直非常關注大灣區的發展。香港是一個7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但面積很小,只有約一千平方公里。1843年鴉片戰爭以后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此后香港經濟發展主要的基礎就是貿易中心(樞紐)。1950年代以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英國停止了對中國的貿易,香港地區也停止了貿易,這對香港是一個很重要的挑戰,香港的經濟發展開始從貿易轉向工業化。1979年之前的很長時間里,香港和內地的經濟是分割的,經濟發展主要靠香港本土工業。所以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制造的產品在內地很有吸引力。1979年以后,中國開始對外開放,香港面臨著很大的轉變,可以把制造業轉移到珠三角去發展。雖然香港曾經是貿易和服務業的中心,但貿易和商務服務為香港提供產業升級的巨大機會,使得它成為一個領先的世界級城市。1997年香港回歸以后,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了香港經濟。自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措施,讓香港的經濟迅速恢復,達到非常高的水平。2008年又出現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香港受了一定的影響。2018年以來爆發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未來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從中國城市的國際知名度排名來看,1700-1980年,北京是最著名的城市。但從1980年開始,香港領先了,成為中國最知名的城市。英國的一個研究世界城市排名的組織,2018年最新的結果,前三名分別是倫敦、紐約、香港。北京和上海也排在前列,但香港毫無疑問是在第三位,這顯示了香港最重要的特色:高度全球化的、領先的世界城市。
從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來看,香港基本排第3位,有時新加坡會排第3位,大部分的時間香港是第三位。2011年3月的排名中,香港基本與紐約、倫敦持平。今年3月最新的排名中,香港第三,與倫敦和紐約非常接近。我們看到第5名是上海,第4名是新加坡,第4和第5名接近香港,這表明香港現在很領先,但也面臨其它城市的挑戰。
香港與內地非常密切的經濟關系是香港的又一個特色。1978年以前,香港出口當中主要還是以香港制造的產品為主。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香港的轉口貿易增多,轉口的產品不是自己制造的,而是進口以后再出口。轉口貿易在香港的貿易體系至今還是舉足輕重的,轉口是香港重要的特色。轉口業的發展速度很快,1991年-1997年,轉口的規模翻了一番,1997年-2008年,轉口的規模又翻了一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轉口貿易速度下降,有時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貿易戰發生,對轉口貿易也會有一些影響。因為做大規模的轉口貿易,很多的貿易是通過香港與內地的港深邊界到深圳、珠三角。2005年每年一千萬輛的貨車通過港深邊界,香港的貿易形態正在轉變,現在很多靠離岸貿易。港深邊界非常繁忙,之前有很多的貨車,現在的貨車數量相比2015年下降了40%,但客車數量增加,內地旅客來港旅游增加,港深邊界依然非常繁忙。
目前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系非常密切,香港進口、出口與轉口,40%-50%以上都是與內地有關,香港高度依賴內地,與美國的貿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1980年代開始,內地經濟對香港的依賴度很高,但是之后逐步下降,出現了不對稱的情況。1990年代開始,香港與內地進一步加強了經濟聯系,對內地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強。香港越來越依賴內地,但內地對香港的依賴度在下降,怎么處理二者的關系,非常具有挑戰性。
深圳的科創企業和研發企業發展非常快,香港在這些企業發展中起的作用相對有限。這是第二個挑戰。香港怎么在發展過程中一起前進?香港的大學是非常領先的,我們現在也希望香港的大學能夠在珠三角、廣東甚至全中國的科技創新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現在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2017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灣區的發展思路,到今年2月公布了大灣區發展的規劃。現在的大灣區有三個城市差不多是并駕齊驅的,就是香港、深圳、廣州。從大灣區的規劃可以看到,國家領導及各個地方的官員非常重視香港在大灣區的發展,也非常強調將來怎樣發揮一國兩制的作用。因為大灣區有香港與澳門,使得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跟渤海灣的大灣區完全不同,香港提供了一個國際化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企業、人才要去香港非常方便,使得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有很大的差別。盡管說一國兩制有很多的局限性,影響我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但也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香港可以很容易進入西方市場,因此香港在大灣區中的作用非常特別。
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重視香港內部的規劃,提升香港在金融產業,財富管理,貿易和高等教育,文化產業,旅游業的競爭力,才能支撐大灣區,甚至是大中國將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推動香港與珠三角等其它城市外在的聯系,包括廣深高鐵、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使得香港與珠三角的聯系發生巨大的變化。香港九龍與深圳福田有高鐵,19分鐘就可以到達。交通聯系對兩個城市將來的發展,應該有一個巨大的影響。
港珠澳大橋目前車流量不大,一是因為政府控制汽車通行,二是大橋建成后需要一個客流培育期,我們要給五年和十年的時間看大橋發揮的作用,它將來的影響應該是非常巨大的。
香港是世界級城市、高度國際化的城市、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城市。香港創辦企業成本很低,很快就可以成立一個公司開始做生意,是市場經濟最典型、最自由的市場,美國政府還干預經濟,香港經濟最自由。香港擁有世界領先的專才與世界領先的大學,如果去香港與不同的機構打交道,香港政府的官員和專業人士非常可觀。香港大學的排名在世界領先,這是重要的資源。香港與內地經濟關系非常密切,也是連接中國與世界重要的橋梁,內地的企業與世界聯系,香港是非常重要、非常方便、非常臨近的節點,將對大灣區的發展發揮更好的作用。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和作用,可以概括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具有領先的高等教育,也是中國對外開放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2019第七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活動從5月27日至31日,為期五天,共設置2場主論壇、13場分論壇,圍繞主議題,分別以空間規劃、鄉村振興、人民城市、城市治理、生態智慧、基礎設施、住區規劃、港區發展、遺產保護等為切入點,進行跨專業的融合和交流。
自2013年以來,“清華同衡學術周”已連續舉辦七屆,成為城鄉規劃及相關行業一年一度的學術盛宴。七年間,共吸引行業內外超過30000人次和近200家媒體的參與,活動影響力逐年擴大。多年來,“清華同衡學術周”以“家國天下”為使命,集合專業相關熱點話題,搭建學術和實踐的交流平臺,邀請來自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規劃行業組織、規劃編制單位及相關企業的多位專家學者,用知識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技術的切磋共促人居環境產業的發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