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環太湖地區,一直是作為長三角地區區域生態綠心加以保護和控制;在周邊土地資源短缺及對良好的環境需求的雙重作用下,面臨巨大的開發壓力。同時,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160平方公里范圍內,存在著不少的現狀產業,也需要對這些現狀產業進行綜合整治。而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在與蘇州市其它開發區的各項指標比較中,均處于末位,其發展的緊迫性是相當突出的。為了更有效的保護核心資源,在局部地區,集中的高標準的建設是一條可取的保護之道?;c仍是“以保護為主,發展為輔”。
如何處理全局發展與局部發展的關系?作為生態保育地區,如何面對蘇州環太湖地區的發展要求;作為國家級太湖旅游度假區,如何整治內部的現狀產業;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目前,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如轉移支付)在目前的框架和環境下尚難以實施,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具體化。未來的發展,是更關注每一個個體成員的平等的發展需求,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發點是“疏”更優于“堵”。
1.解決問題的思路
●保護核心資源,在保護中開發
●從地區產業特征和產業發展趨勢,研究未來發展的重點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設生態型城市
●從區域和城市的視角,審視地區的發展
●從文化的視角,關注文化城市
2.園區定位
●創意研發中心——蘇州高科技產業群創意研發中心;
●高科技產業基地——具備環境優勢的蘇州高科技產業基地之一;
●生態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型城市。
3.園區發展目標
建設“光福城”——古為“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今為“科技之光,太湖銀珠”。使之成為一個:保護與發展共贏,科技與文化相生,城市與山水和諧的生態城。
4.產業發展重點
●高科技產業:基于蘇州高新區產業價值鏈的完善,主要為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汽車電子及零部件、軟件業可作為重點產業扶持。
●創意產業:以園區信息產業相關的的動漫畫、網絡游戲、高科技影視后期研發設計制作和產品工業造型設計為基地發展內容,重點以動漫和網絡游戲業為突破口。
●生產性服務業:為產業服務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現代物流、金融、咨詢、中介服務等,技術、管理和市場信息服務,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會展功能等。
5.空間結構
“一心兩副三片,綠軸成網,山環水抱”。
●“一心”:除中心公園外,主要為創意產業基地,為“十字”景觀軸交匯的中心,寓意“科技之光,圓珠似月”的“太湖銀珠”。
●“兩副”:園區起步區中心,結合南部民俗風情街同時建設旅游服務中心;北部與滸光運河交叉附近,為西部生活社區服務中心。
●“三片”:東邊為研發、創意、總部基地、高科技產業基地等產業區,西邊為新型社區及生活配套服務區,南部為光福鎮區和民俗旅游及村民安置區。
●“綠軸成網”:溝通規劃區內部水系,結合濱水綠地、道路綠地、組團綠地等形成網狀的生態綠軸,錯落有致的分布在園區當中。
●“山環水抱”:通過保護并將周邊山體引入,以及西側的西崦湖和貫穿園區的滸光運河、木光運河,形成一個山環水抱的整體景觀格局。
6.交通組織
以區域快速干道為骨干的公共交通是組團間交通的重要方式,通過230省道可以保證組團之間的方便、快捷的大運量交通。而通過貫穿整個園區的城市級交通主干道網絡,可以將各組團方便地聯系在一起。
組團內的交通距離相對較短,運量也較小,以地面常規汽電車客運為主導。組團內的道路網密度較高,這些道路根據功能的不同,并結合相應的土地職能,分別采用不同的級別和斷面類型。
7.綠地水系組織
●“半園形”的生態骨架:滸光運河、木光運河等水系及兩側防護林帶形成了半圓形綠色走廊。
●組團間大型綠地:結合場地特征條件和用地組織,布置綜合性郊野公園、體育活動型公園、濱水型城郊旅游休閑地帶、以中國大型古代園林造園手段形成的“新古典園林”、會員制型山地運動俱樂部和城市林地。
●組團內綠地:綠化廣場,社區綠地,體育運動綠地,社區兒童游戲空間。
水系的組織和利用:將河流引入城中,并整治疏浚河流,形成貫穿全區的河網結構;結合水系規劃一部分臨水街區,用于商業、文化娛樂和居住等各種功能,以形成富有傳統水鄉特色的城市形態。
8.總體城市設計
●總體城市意向:繼續發揮光福古鎮“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優美景觀特色,營造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綠軸成網,山環水抱”的“山—水—城”交融的整體景觀格局。
●城市軸線:除了上述“半圓形”生態主骨架之外,設計了一個“雙十字”組成的“井字型”景觀軸線。即人文景觀軸,歷史景觀軸,生態景觀軸和省道交通景觀軸。
●景觀節點:寓意“太湖銀珠”中心景觀節點,風情旅游區景觀節點,生活配套公建區景觀節點和光福塔景觀節點。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