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淥江書院,位于湖南省醴陵市中心城區內西山公園東側山腰,與歷史上的醴陵老城隔淥江相望,是醴陵城市發展和文脈延續的重要見證之一。規劃范圍東至左權中路,北、西、南三面至醴陵市西山公園園界,東西長約343米,南北長約303米,規劃范圍占地約7公頃。規劃范圍內歷史文化資源類型豐富,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淥江書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靖興寺、宋名臣祠,14棵掛牌古樹名木,洗心泉、古碑刻等。但是,現有的淥江書院的歷史研究呈現出的只是片斷式的面目,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對淥江書院的價值認識和提煉不足、宣傳和展示不足,醴陵人“都覺得書院重要,但是就是說不清哪里重要”。書院周邊的用地與建筑功能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淥江書院的整體歷史氛圍極不協調,現狀不協調的建構筑物嚴重破壞了淥江書院的歷史格局、傳統風貌和歷史水系。書院現在已經不再承擔歷史功能,作為旅游景點也門庭冷清,書院的自身功能與相臨的西山公園及相關資源成相對割裂關系,無法對話。
規劃定位:
醴陵歷史文化的殿堂
實用主義精神的高地
醴陵城市認同的場所
規劃策略:
一、修舊如故
保護修繕文物與歷史建筑、維修利用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古井、古樹等歷史環境要素。
拆除與文物、歷史建筑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
修補遭到破壞的重要山體和水體
恢復山、水、林、田要素
二、故中有新
保護前提下包容開放,吸引現代人,融入新時代的城市生活。
建筑營造源于傳統,創新于傳統
保護前提下植入新的展示手法
水景設計采用旱溪景觀技術
三、化繁為簡,敢于留白
拆除不協調建筑,簡化復雜權屬與建設情況,不確定是否拆除的先不拆,不確定是否建設的先不建,建設可逆、可持續。
四、明確目標,神形兼備
規劃將淥江書院的“風水寶地、源遠流長、名流掌教、英才輩出”等主要特色與文化內涵與外在形式相匹配,通過規劃設計實現以下四個具體目標:1)形象展示;2)文化傳承;3)教化后人;4)市民休閑。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