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湘、黔、桂三省交界處,侗族人口占縣城總人口的78%,是我國最主要的侗族聚居地。作為中國第12大少數民族,侗族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老撾和越南東南地區。受地形、交通、生產資料等條件的限制,侗族村落形成了人居與自然環境相互限制相互利用的動態平衡,侗文化是東南亞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樣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湖南省擬申報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為世界遺產項目,我院作為全程技術服務機構,承擔價值研究、規劃編制、重點民居改造、村落保護規劃等多方面工作。
通道縣域內坪坦河流域侗族聚居區侗族村寨占全縣侗族村寨總數的32%,區域內有“國保”芋頭侗寨古建筑群、坪坦風雨橋以及湖南省保橫嶺鼓樓等眾多經典古建筑。其中,芋頭、坪坦、高步、橫嶺、陽爛、中步等侗寨保存現狀較好,文化元素完整,充分展示了侗族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獨特性,較為集中地體現出侗寨和侗族社會形態、文明形態的核心價值。
坪坦河流域各村寨現狀情況較為復雜,規劃從侗寨文明信仰及社會體系、木構民族建筑的獨一類型、人與自然的長期互動三個方面梳理侗族村寨的突出普遍價值:
1、文明信仰及社會體系:侗族人民在相對封閉與局限的生存空間范圍內,形成了以“款”為基本組織模式、以“款約”為基本組織法則、以“家庭——房族——寨——款”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單元和自治模式,并反映了侗族崇尚團結、穩定有序發展的民族文化特點。
2、建筑類型:申遺侗族村寨自十四世紀以來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建筑類型和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布局,其中鼓樓是中國傳統木構閣樓建筑中的一種獨特類型。風雨橋、薩壇、飛山宮、學館、戲臺以及侗族民居等侗寨建筑群也承載了侗族人民精神與文化生活,其高超的建筑技藝和與周邊環境協調共生、互為一體。景觀構建模式也體現了侗族村寨“天人合一”的文化特點與高度審美,是探索自然村落文化與空間結合、場所精神塑造的突出范例。
3、與自然環境關系:申遺侗族村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實踐與平衡,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限制的人與土地的動態平衡”、“高度節地、緊湊集中的聚落空間布局模式”,以及“由單一寨擴展為中心組團聚落空間模式”。同時,侗族村寨巧妙利用“山、水、田、林”各項資源要素,形成了“稻、田、漁、鴨、林”一體的有機循環生計模式,并創造出宜人的居住生活環境和獨特的村寨景觀。
目前,侗族村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已進入遺產管理規劃階段。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