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 景觀園林規劃設計
項目地點:安徽省
設計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負責人: 尹稚 楊銳
參與人員: 王彬汕 鄭光中 莊優波 王萌 袁南果 羅婷婷 崔寶義 劉曉冬 祁黃雄 杜鵬飛 龔道孝 陳海燕
完成時間:2006年
黃山風景名勝區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它位于安徽省黃山區和歙縣、黟縣、休寧縣之間。1988年建設部《關于黃山風景名勝區規劃的批復》指出黃山風景名勝區的管理范圍,東至黃獅士黨、西至小嶺腳、北起二龍橋、南至湯口。項目規模160平方公里,緩沖區490平方公里。項目完成時間為2006年。
本次規劃針對黃山風景名勝區自身特點,以及傳統風景名勝區規劃技術方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規劃內容和方法的探索和嘗試,包括:目標體系、分區管理、游客體驗管理、時空分布模型、高峰日指定旅游產品與銷售、檢測體系以及社區研究等。
1目標體系:不同于傳統的問題指向型規劃,本次規劃是目標指向型規劃。體系在時間上分為無期限目標、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三個層次;在內容上分為資源與環境保護、游客管理、社區管理與多方合作和組織效率四個方面。規劃目標體系的建立,使目標和時間建立聯系,并將近期目標具體量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發揮明確的指導作用。
2分區管理:通過分區管理,在空間上明確界定各類分區的用地范圍,便于分類、分片管理和規劃的分期實施,增強規劃可操作性。按照資源特征和保護利用程度的不同,將分區分為資源核心保護區、資源低強度利用區、資源高強度利用區、社區協調區共四大類。分別執行分區人類活動管理政策、分區設施建設管理政策、分區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同時,不同的分區實施不同的自然監測指標和社會監測指標。
3游客體驗管理:游客體驗管理改變了傳統規劃只針對風景名勝區進行管理的片面局面,避免了游客到來后的無序活動狀況,大大減緩了環境壓力。該管理是對游客的游覽行為、游覽方式、解說教育等進行管理,從而使得游客體驗品質最大化,同時支持該區域的總體管理目標成果的一種管理方式。
4時空分布模型:該模型是一套計算機模擬計算系統。原理是利用程序模擬出游客的游覽路線、游覽景點以及風景名勝區的出入口等空間因素。這套系統能夠全面實時地監測黃山全山游客分布狀況。同時有效地預測和管理游客的時空分布。模型通過計算出最合理的游客時空分布值,使得游客的分布處于一種科學有序的狀態,而不是自發混亂的狀態。從而增加風景名勝區的游客容量,減緩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
5高峰日指定旅游產品與銷售:指定旅游產品是指游覽出入口、進入時間、旅游路線、食宿地點以及游覽方式的相互組合。指定旅游產品有不同的系列,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與需求提前選擇某一項指定旅游產品。該管理方式有利于游客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更加均衡有序;同時能夠在不對黃山生態環境帶來不可接受的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增加游客的游覽規模;另外,指定游客的游覽路線和時間有利于引導游客開展兩日游以及多日游,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最后指定旅游產品還向游客安排并提供了各種所需的信息和服務,將服務系統化、周到化,提高了游客體驗品質。
6監測體系:監測體系能夠持續監測措施的實施程度。通過實時對當前的景區狀況進行深入的了解與評價,得出管理措施的實施程度、成功經驗以及需要注意的教訓等。使得管理者能夠針對變化的現狀,不斷調整措施,保證規劃始終有效有序的開展。
7社區研究:資源保護只有與周邊社區密切合作才能得到保證。合作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資源,一方面也是讓社區從合作中得到經濟受益,從而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資源保護中,因此合作的最終目的是保護。
成果包括以下六項:文本(23章150條8.6萬字)、說明書(23章約24萬字)、圖冊(79張)、景觀資源評價報告(875處)、基礎資料匯編(9章17萬3千字)和專題研究報告(6個專題約6萬7千字)。
該項目獲得2014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CAUPD杯”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