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2010年4月14日,7.1級強震襲擊了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以及周邊的鄉鎮村莊瞬間被夷為平地,人員財產損失慘重。在全國大力支援災區展開救援工作的同時,災后重建的規劃工作也在悄然部署。清華規劃院在震后第一時間就向青海省有關領導和部門表達了愿意無償參與災后重建工作的意向,表示隨時聽從指揮調遣。
4月18日下午,清華大學黨委常委、黨辦主任王巖等一行5人帶著清華大學全體師生對青海玉樹地震災區人民的深深關切之情來到青海,與青海大學聯合支援玉樹抗震救災,表達了清華大學作為青海大學的對口支援院校,在災區今后的重建、規劃以及傷員的救治等工作中希望和青海大學、玉樹州委加強聯系溝通,以便清華大學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的意向。一行專家中就包括清華規劃院副總規劃師袁牧,在青海大學的協同下,青海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發出邀請,希望清華在災后重建的住房建設等方面參與工作。
4月21日,結合任務需求規劃院立即挑選相關專業以及有藏區工作基礎的年輕員工,準備基本的災區生活和工作的技術裝備和物資。12日下午規劃院派出了首批人員,由副院長袁昕和副總規劃師袁牧帶隊,胡洋、任勝飛、吳邦鑾等一行5人攜帶技術設備趕往青海西寧。當晚11點趕到省建設廳報到。
4月22日,項目組即著手收集資料,了解玉樹災區的情況。在建設部規劃司和青海省建設廳的統一安排下,接受任務后,當天晚上,第二批隊員2人(王彬汕、軍鎂扎西)趕到西寧。
4月23日,項目組分成兩個小組,一組2人留在西寧,與建設廳密切聯絡,同時繼續收集資料,做規劃的前期準備。另一組5人飛赴玉樹災區展開現場調研。當時災區條件非常艱苦,省建設廳的前線指揮部已沒有地方安置外來人員,我們在青海大學的配合下,安頓在青海大學先期進入災區參與救災的志愿者用過的帳篷里。項目組顧不上高原惡劣的氣候條件,放下行裝就開始徒步調研。項目組里的扎西是老家就在玉樹的藏族員工,也顧不得回家看望就拿著地形圖走進廢墟中踏勘、詢問藏族同胞災情和對重建的想法。在汶川的災后重建中就沖鋒在前而且不慎重傷的他,在整個調研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憑借他的語言優勢和對當地的了解,不僅為我們自己的團隊,而且也為其他兄弟規劃團隊提供了很多有專業價值的信息。
4月24日晚上,我們突然接到省建設廳的電話,當晚10點趕到前線指揮部接受了一項非常緊急但又意義重大的新任務——玉樹縣禪古、甘達兩村的重建規劃和農房設計。這兩個村在地震中所有的民房全部倒塌,將作為災后第一批啟動的重建項目,重建的開工典禮已確定在5月4日,距接到任務只有短短的9天時間。當天晚上,第三批人員2人(王哂奇、李磊)按計劃趕到西寧。第二天一早飛往玉樹,參與現場踏勘和調研工作。
4月25~26日,項目組走訪了大量的干部和村民,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討論他們對新住房的需求,共同勾畫草圖。由于藏區特有的民族傳統和文化,我們還拜訪了在當地較有影響力的活佛,就重建問題進行溝通交流。
4月27日,上午繼續調研,下午項目組將扎西留在玉樹負責與前方的溝通協調,其他成員飛回西寧。到達西寧已經是下午5點多,簡單吃過晚飯,全體人員就開始連夜工作,匯總情況,畫圖。當初留在西寧的2人早已把農房設計的草圖完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這一晚,大家只休息了3個小時。
4月28日,又是不分晝夜地工作,還是只有3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4月29日,從項目組27日下午回到西寧到29日凌晨,只有36個小時,項目組終于在凌晨之前完成了初步方案,打印好。連早飯都沒來得及吃就趕最早的航班飛赴玉樹。項目組到達玉樹立刻分為兩個組,分別到兩個村去就初步方案征求村里的干部群眾的意見,補充調研。下午,又向州縣領導匯報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晚上,向省領導和重建領導小組匯報工作聽取指示。會后再繼續與省建設廳有關領導交換意見,討論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直忙到半夜2點。我們已經感覺不到高原的夜晚對我們有什么反應了,因為大家實在是太疲倦了。
4月30日,我們一早趕到機場準備返回西寧繼續工作,但正趕上部隊下撤,所有航班都被部隊占用,于是只好返回結古鎮等待下午的航班。但是項目組的隊員們沒有休息,而是利用有限的時間到鎮區收集資料,增強認識。
由于航班的問題耽誤了我們半天的寶貴時間。項目組回到西寧已經是晚飯時間,吃過晚飯,領隊強制大家到賓館休息3小時。其實不少隊員都沒有很好地休息,因為不斷有電話打來溝通情況。晚上10點,大家又都來到在省建設廳14樓會議室的臨時辦公場所,開始調整、深化方案。餓了沖一包方便面,困了伏在桌子上兩分鐘。
5月1日,當天又亮起來的時候,我們終于把成果打印完成,交了出去。這幾個簡單得只用兩個訂書釘裝訂的文本將趕在最早一班飛機去玉樹,給有關領導審閱。帶著最后的規劃設計文件,袁昕馬上趕回北京,直奔效果圖公司介紹場地環境和設計構思,明確成果制作要求等。此前,北京大本營已經接到前方傳來的地形圖并馬上聯系效果圖制作公司,開始規劃設計的效果圖制作。
5月2日中午,最后的效果圖傳回西寧,全部成果交給省建設廳。建設廳安排有關人員打印展板,運往玉樹布置會場。項目組全體人員才松了一口氣。5月3日傍晚,全體隊員返回北京。
5月3日我院提交了兩村重建規劃成果初稿,隨后提交了規劃施工相關圖紙。
5月4日上午,兩村的重建工作順利開工,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現場熱鬧的人群和賓客中沒有我們的身影,但我們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的設計成果卻是關注的焦點。
5月5日上午,項目組再次聚集,討論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在隨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深化玉樹縣禪古村、甘達村的重建規劃,同時繼續完成最初我們接到的任務——玉樹重建規劃中的風貌與特色研究。規劃院進一步充實了參與兩項工作的技術力量,希望高標準地完成這些工作,為災區的重建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呂舟老師在此期間也隨同國家文物局的專家深入玉樹災區,帶隊就災區的文物保護規劃工作開展調研,規劃院文保所也正開展玉樹災后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工作并著手準備受損文物的修繕工作。
隨后我院建立了玉樹重建工作小組,全面、深入地展開重建規劃編制工作。5月12日,我院又積極派出胡洋、吳邦鑾2名規劃技術人員趕赴災區指導規劃實施工作。我院的規劃技術力量和敬業精神得到了青海建設廳的一致好評。
5月12日早7:30的飛機由北京赴西寧,中午由青海建設廳派車送我們前往玉樹結古鎮,行程830公里,于次日凌晨1點到達。
5月13日村鎮處衣敏處長介紹了兩村重建規劃進展情況。
禪古村情況:
1、最新災評報告顯示禪古村原規劃范圍內部分用地不適宜建設,用地不足于容納所有受災村民。
2、禪古寺活佛及僧侶欲搬遷至禪古村規劃范圍內,增加了規劃變數。
3、村民意愿發生改變,對住宅朝向、宅基地形態等方面提出修改要求。
4、當地施工隊不會使用地形圖坐標放線,導致施工停滯。
甘達村情況:
1、村民意愿發生改變,對住宅朝向、宅基地形態等方面提出修改要求。
2、原規劃甘達溝受地質災害影響較大,村民提出將全村242戶人口中的212戶集中安置在甘達村東灘。東灘地形圖尚待測繪,規劃需要調整。
3、施工隊伍已經到位,規劃任務緊迫。
5月13日上午我們赴禪古村深入了解情況,并踏勘了禪古村可能的新選址,提出新址疏解建議。
5月13日下午到甘達村向當地村民了解他們的新意愿,并確定了甘達村東灘新規劃范圍。
5月13日晚上修改、繪制了禪古村的規劃方案圖并發回后方,由院里同志繪制完成道路豎向、院落放線坐標、給水、電力市政規劃圖紙。
5月14日在甘達村東灘現場指導測繪人員開始測繪地形圖,并要求1天內必須完成。之后,我們到禪古村想進行民意調查,但是村長書記均去迎接11世班禪了。無奈,我們與少數村民了解情況,并進一步詳細踏勘規劃場地后返回基地。晚上修改禪古村方案,并將修改稿發回后方。協助完成調查問卷。
5月15日凌晨1點拿到甘達村地形圖。早上,我們對測繪人員提出深化測繪要求,并現場指導測繪人員現場釘樁,為施工建設提供便利。同時,我們利用上午時間進行了詳細的現場踏勘。下午我們兵分兩路,吳邦鑾留在指揮部繪制甘達村東灘安置規劃方案。胡洋與衣處長接收從我院后方傳來的圖紙(任勝飛等熬夜完成)并打印,之后赴禪古村現場指導測繪局測繪人員與施工人員進行放線。晚上我們一起討論并最終確定了規劃方案,然后通宵繪制出了總平面圖、豎向規劃圖、院落放線圖等圖紙。
5月16日上午在禪古村場地指導測繪局測繪人員與施工人員進行放線。下午打印甘達村東灘規劃圖紙,在甘達村場地指導測繪局測繪人員與施工人員進行放線。
5月17日陪同姚廳長視察兩村規劃實施情況。晚上與水利廳就給水及防洪問題交流兩村方案。
5月18日出席規劃公示及施工圖交底會議后返回西寧向匡廳長匯報,晚8點乘飛機返京。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