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至25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住房城鄉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8月27日,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化遺產記錄科學委員會(ICOMOS-CIPA)、河南省中視新科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主辦,清控人居集團子公司旗下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與新登集團-鄭州中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承辦的2015文化遺產保護和數字化(CHCD)國際論壇在嵩山腳下的歷史文化名城——登封璀璨開幕。本屆CHCD論壇恰逢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更是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5周年紀念。論壇的主題是“重新發現: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論壇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約120人參會,分享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經驗,參會者涵蓋了政府領導、文化遺產管理者、高校與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相關產業從業者、大眾與專業媒體及新媒體平臺等。論壇注重拓展跨界對話的概念,打造遺產地保護管理產業化的對接平臺,探索更廣泛的合作機遇。
上午8:30,論壇在鄭州中華之源于嵩山文明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丁世顯先生主持下開幕。登封市市長喬聳、鄭州市副市長楊福平、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名譽會長王文超、國際遺址理事會執行委員陸瓊分別致歡迎辭。
如何保護遺產文化和遺產文化價值,向后代傳承前人的智慧,重新揭開歷史的面紗,挖掘文化價值,是CHCD論壇關注的核心問題。在主旨發言環節,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郭旃先生,著名古建筑學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郭黛姮教授,日本元興寺文物研究所佐藤亞圣研究員,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任偉教授,分別從自己關注的角度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郭旃先生的演講題目為“新形勢下探討世界遺產應有的作用和方向”。他談起了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報世界遺產艱辛曲折的過程,及其作為“系列遺產”對于世界遺產體系的獨特意義,他也談到世界遺產名錄在最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分析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并就世界遺產如何保持其愿景與聲望,如何繼續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如何保護世界遺產等問題,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郭黛姮教授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價值與保護出發,指出嵩山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居于其中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也擁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包括真實性、完整性、獨特性、多樣性以及眾多的唯一性。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成功五年來,在保護方面已經開展多種工作,但對于如何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包括對歷史環境的保護,被保護對象的活化需求的滿足,引入高科技手段提高保護水平,在保護工作中加強公眾參與等方面,仍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佐藤亞圣先生從世界文化遺產——日本元興寺的保護體制與新技術上說起,結合實例分析在保護修繕的過程中如何分辨不同時代的做法并使這些不同時代的特征在現代得到保護和呈現。
任偉局長作了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研究保護與宣傳展示的主題發言,并指出要做好遺產文化保護,就要從重視學術研究,鞏固保護成效;健全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以技術為核心,加強政府引導;整合遺產資源,豐富展示手段;凝聚社會力量,提高宣傳力度等幾個方面入手。
居于“天地之中”的世界文化遺產,對于中國乃至世界都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一組珍貴的建筑群,更蘊含著深遠的文化意義。保護好遺址地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展示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遺產”的理念應運而生。主旨發言環節結束后,郭旃先生代表“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管理者和保護工作者,發表了“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展示世界文化遺產”的倡議,他說:
“當今世界,數字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信息獲取和文化傳播的方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技術不斷滲入到傳統領域,為傳統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創造著全新的模式。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應用也有很多全新的探索,正在改變著傳統研究和保護領域的模式,在2015年頒布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也強調了數字化展示的重要作用。
“本屆論壇的召開,對于'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是一個全新的機遇,在這個數字技術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利用新技術,重新發現文化遺產的價值,對于這一重要世界文化遺產的未來,具有重大的意義。登封將與其他遺產地和高校、研究機構密切合作,深度交流,資源共享,探索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包括歷史文化研究、文化價值挖掘等科研工作并建立數據平臺;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測量測繪、監測、保護等工作在內諸多領域的全面應用。”根據郭旃先生的這一倡議,上午的最后一項議程,是在全場嘉賓的共同見證下,登封市文物局呂偉局長、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賀艷院長和河南省中視新科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靳玉霞董事長正式啟動“數字天中”項目。這一項目依托登封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實力以及河南省在文化遺產數字化和傳播領域的新銳力量,立足于“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保護與數字化展示,探索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新模式,努力將“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保護和展示打造成為在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有示范意義的項目。
午餐后,CHCD論壇進入學術發言環節,為了充分、高效地開展交流與對話,本環節設置了兩大學術板塊:
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
二.面向未來的世界文化遺產
在“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板塊中,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為窗口,展示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三十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成就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與各國專家分享彼此的優秀理念和先進經驗,尋求世界各地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攜手合作的機遇。
河南博物院院長助理翟紅志首先做了“河南省博物院的信息化進程”的主題演講,展示了河南省博物院采用數字化技術的的工作進程;來自韓國傳統文化大學的盧慶旼老師介紹了韓國截止2015年共12項世界文化遺產的登載現況和保護管理政策;日本京都府教育委員會文化政策課課長平井俊行則分析了日本古都京都文化遺產的總體狀況,和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文物建筑種類增多、掌握傳統技術的人才減少、修繕所需的物料難以保證等等;日本和歌山大學教授王妙發探討了三個合掌住宅聚落型文化遺產的“活用”之道,分析居住生活、旅游觀光及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云岡石窟研究院數字中心研究員何勇簡介了云岡石窟數字化工作的發展歷程,以及數字技術在云岡石窟檔案管理、科技保護、考古發掘、宣傳展示等多方面工作中的應用和文物數字化的工作流程與關鍵技術;奧地利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史前部主任安東o科恩(AntonKern)博士通過視頻演講展示了奧地利的9處世界文化遺產,重點介紹“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的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從史前時期由全世界最早的鹽礦發展而成獨特的聚落,演變出極具特色的文化景觀的過程,并表達了與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展更多合作的美好意愿。
歲月滄桑,時光悠遠,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歷史文化載體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中,化為滿目瘡痍的遺址,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后人無法確知這些歷史遺址的原有功能。借助新的科技手段重新發現遺產自身的價值;重新發現歷史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意義,提振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民族自覺,是我們對歷史的總結和詮釋。基于此,會議的第二個板塊旨在討論“面向未來的世界文化遺產”將要如何自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倫院長,以“考古宜賓五千年”專題展為例,分享他在數字化考古遺存展覽中的實踐與思考;同樣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冉宏林先生介紹了三星堆遺址目前所開展的考古數字化嘗試;上海律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黃建銘董事長介紹了如何應用云渲染技術的高效、安全、跨平臺等特點來致敬歷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張烈副教授,談到了在設計中對展示、闡釋到傳播三個層面的認識以及對空間、視覺以及媒體這三個核心的設計要素的分析和具體案例的解讀;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殷麗娜副院長以圓明園為例,講述了“當歷史文化遺產遇到大數據”的美麗故事,詮釋了如何以大數據技術,重塑文化遺產領域的研究體系、保護技術、展示傳播手段和公眾服務;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刁常宇分析了石質文物數字化需求和相關技術,并得出結論:激光三維掃描和多圖像三維重建的優勢可以結合應用來實現最高精度形狀細節和最高精度紋理細節的文物數字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后薩迪克.賈維爾展示了中國伊斯蘭建筑的保護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保護伊斯蘭建筑應當考慮的問題和可能的應對方案;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齊岸青先生全面地介紹了“老家小鎮”項目,從對中國古村落現狀的思考出發,探索古村落與城鎮化的共存之道,達到尊重傳統、重構理想、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學術發言環節結束前,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殷麗娜副院長向全體嘉賓報告了下一屆CHCD論壇的籌備情況并誠邀各位嘉賓繼續關注和支持。最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教授主持了論壇的閉幕式,并對論壇的舉辦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2015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雖已落幕,但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終將持續向前、漸行漸遠。CHCD這座跨界的平臺也將不斷融合,架起一座連接遺產地、行業協會、科研院校、文創企業、媒體傳播的溝通橋梁。讓我們共同期待2016 Revive- Heritage Coming Back to Life.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